從宜蘭看天下

【《放眼看天下》的慈善家醫師──林逸民】(下)

 

◎楊斯棓醫師

 

掛上電話前,林醫師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我太慢認識你,我第一本著作已經找好推薦序作者,書正在印刷,如果我舉辦新書發表會,能不能請你上台專題演講,題自讓你訂?」

 

家父自小告訴我陳五福醫師對盲人有大愛,往往說到哽咽;說起林醫師就會提及他放下在美國打拼的成就,甘願回台奉獻,兩代人都很偉大。

 

有緣受林醫師之邀同台演講,是我的莫大榮幸。

 

我把題目訂為〈要有一個人〉。

 

 

愛愛寮的故事,爲何感人?

故事的核心,不外乎是那顆「要有一個人,那人就是我」的雄心敢於承擔。

 

一九二三年,時年二十四歲,任職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施乾,調查艋舺地區的「散赤人」(貧困的人),不忍他們流離失所,於是毅然以一己之力創辦愛愛寮,收容並賦予他們能力。

 

切膚之愛的故事,為何感人?

故事的核心,其實也是「要有一個人」在召喚,在發酵。

 

一九二八年,五十八歲的蘭大衛醫師,看到十三歲病童周金耀,心想:「要有一個人,捐出自己的腳皮,讓我來移植,病人才有救。」

 

他的妻子連瑪玉做好準備,「要有一個人,那個就是我,讓我來捐皮,你就能救人」。因此,四塊腿皮順利移植到周童傷口上。

 

一九四四年,二十八歲的王金河醫師,發現「要有一個人,醫治烏腳病」,他的天命引導他思考「那人就是我」,金河診所於焉誕生。

 

一九六〇年,傳教士孫理蓮認爲「要有一個人,來幫王金河」,於是四十六歲的謝緯醫師,開始和王金河醫師攜手治療烏腳病患。

 

一九五九年,眼科醫師陳五福擔心盲人若無一技傍身,終將無所依靠,他心裡浮現了「要有一個人,替盲人張羅,創建習藝所」,下一秒,他心想「要有一個人,那人就是我」,於是他創立「慕光盲人習藝所」,次年改名「慕光盲人福利館」,讓盲人習技。(一九七四年,更名「慕光盲人重建中心」,營運迄今)

 

一九九二年,當陳五福醫師身體微恙,對人在美國的林逸民醫師提出「要有一個人,接五福診所」時,林醫師概然放下美國的一切,應允「要有一個人,那人就是我」,繼續接棒岳父經營的五福診所及非營利組織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我為林醫師新書《放眼看天下:林逸民評論集》發表會的專題演講以「要有一個人」爲軸,最後串起蘭大衛、連瑪玉、謝緯、王金河、陳五福、林逸民醫師等人「那人就是我」那股扛起重大任的豪情壯志,本來設想我走回位置時現場會靜默肅穆幾分鐘,想不到掌聲如雷,久久未歇,讓我激動鼻酸。

 

(摘自先覺出版《要有一個人》)

 

#延伸閱讀:【《放眼看天下》的慈善家醫師──林逸民】(上)

 

發布日期:2024-07-09 17:52:39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