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園啟
打造一個既繁榮又有尊嚴的國家及公民社會
中華民國已經政黨輪替三次走了快1/4個世紀了。
多年來,我們深感與其在台北空議理念,不如陸續有計劃的返鄉建設,分頭打造一個既繁榮又有尊嚴的國家及公民社會。
2011年,在博幼基金會創辦人李家同校長及陳良枝執行長的首肯之下,我們選擇最困難的地方,把博幼基金會引進扎根在宜蘭縣大同鄉原鄉各中小學,課後由博幼老師輔導功課落後的同學,並輔以社工人員拜訪家庭,三年前擴及南澳鄉原鄉部落。
博幼基金會相信教育是脫貧的途徑,要幫助弱勢學生把知識和希望帶回家,不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要改變孩子的未來,也改變台灣的未來。
李家同校長說: "學生能不能進台大,並不是很重要的,學生會不會將來只能做打工的事,沒有任何保障,勞健保也沒有,這才是最嚴重的事。我們要幫助弱勢孩子,就是要使他們不能夠將來成為只能打工的人。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從大學端來解決問題的,而是要從小學就注意孩子的最低程度,也就是說,我們要保証全國所有的孩子在學識上具有最基本的能力,這就是博幼所提出的全域教育,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基本的競爭力,我們要幫助的是這些人。
博幼基金會唐傳義董事長也說:"孩子不能選擇出身,但只要給予平等機會,他們將有信心勇往直前。我們一定要為孩子們打開一扇希望的窗。"十一年來,我們要特別感謝游前校長、李前校長、胡校長、詹督導、葉督導,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博幼老師、社工、家長和同學們的投入。
一開始,曾有當地族人懷疑:"你們為什麼要來?你們會做多久?"
我們也沒多說什麼,反正做了就是了。2021年,宜蘭博幼中心邁進第十一年,我們要說:
"Yes,we make it happen together!!!"
看著孩子們一年一年的長大,陸續畢業,我們也開始思考:他們畢業後,容易在宜蘭找到工作嗎?50年前我們絕大多數同學畢業後去台北求學,大多數人跟著留在台北工作。50年後我們可以一起合作,發展哪些宜蘭在地經濟,留住宜蘭在地青年? 我們還可以為這個苦難的國家再做點什麼?因此,2017年,我們開始在陳定南紀念館園區旁購置土地,如今已大致就緒。
我們這一世代生長在戰後物質匱乏的年代,父母告誡我們要好好唸書,不要管政治。我們很幸運躬逢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機,另一方面却也同時飽受斷交、退出聯合國、台灣民主化運動以及大陸崛起的洗禮。有很多以前課堂上不教的歷史,當我們拿著皮箱在世界各地奔波討生活時,我們不斷地觀摩及思考。我們了解經濟不可能永遠無限成長。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創造社會繁榮的機會並共享利益,對未來抱持希望。GDP是手段,不是目的,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一般人,尤其是貧困弱勢者的生活品質。把責任困難全部推給政府,讓政府繼續擁有過多國營事業及附屬基金會,大家一起吃政府,再多次的政黨輪替,也是沒有用的。這也是我們關心上述議題返鄉札根的原因。
我們相信:
- » 人的身上可讚美之處,遠多於可鄙夷之處。
- » 文化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 » 中華民國台灣必須走在既繁榮又有尊嚴的民主道路上,我們才會有未來。
昶懋玉蘭園要結合志趣相同的朋友,打造出一個休閒、養生、創業、圓夢、起而行的社會企業平台,一起分享我們對這片土地的關懷,一起勇敢追逐我們內心的理想,同時推動在地社區的文化經濟發展,成為一個聖嚴師父所說"好願在人間"善與美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