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文經公益協會

宜蘭的農業

 
十多年來,陸續有不少外地年輕人,因嚮往田園農耕生活而移居宜蘭。至於買得起宜蘭農舍的則多半是事業有成的非農民。宜蘭原來的老農老了,據說,現在全國務農人口平均68歲。
 
下一代多半不願意繼承家業,因此出現了下列宜蘭農村缺工/代耕現象:
 
1. 宜蘭農地在雪隧開通前已被全面炒高,實際代耕種田的人普遍沒有田地,代耕田地面積都很小,甚至散居縣内各地,很難集中管理,無法也無力做中長期種植規劃。
2. 宜蘭農地幾乎一年一作一收,第二期(夏季)由地主領取政府休耕補貼。
3. 新農的專業知識普遍不足,因此蘭陽平原以種稻為主,盛行三通電話耕作法:第一通電話-找人用機器翻土;第二通電話-找人用機械插秧;第三通電話-找人用機器收割。新農最重要的工作是透過自己的人脈,販售自己耕種所謂的宜蘭無毒有機米。
4. 宜蘭多雨多颱風,如何耕種非稻米作物,更挑戰新農的專業能力及財務實力。
5. 台灣稻米生產供過於求,耕作經濟價值不高,國内稻米消費量也減少,因此不少宜蘭青農舞文弄墨販賣田園詩章,找尋其他業外收人,更不容易專心精進務農。
6. 台北的傳統市場及假日農業市集,常可看到宜蘭農民來趕集,販售各種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因為在宜蘭銷售不易,產品也不容易保存。

 

 MOA頤和園 

 

遠流出版社有一本書《立志做小的農夫CEO》,作者是新竹頤和園創辦人陳禮龍先生。

 
2008年,45歲的陳禮龍先生,因為原先的事業碰到瓶頸,加上疼惜故里年邁的親人,以及逐漸荒蕪的土地,於是以24萬元再出發,從科技業跨足有機農業,回到老婆的故鄉竹東鎮,由二分地(587坪)做起,創辦了「頤和園有機農園」。
 
為此,他陸續參加了農委會園丁計畫農試所農民農業專業訓練桃園縣農業改良場有機農場經營管理研習,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的有機農夫。
 
這是一本不藏私的好書,值得有心務農的朋友閱讀:
 
1、該書鼓勵小農創業,由小做起,並立志做小,腳踏「食」地、打造生產生態生活的綠色有機農村。這是一種社區支持型農業,從友善自然、友善土地、友善人們出發,動機單純,不是以綠(有機)為名,淪為炒作高價農產品的作手。
 
2、農夫必須是經理人,否則菜長出來了,一旦賣不掉,再辛苦,都歸零。他採行的商業模式是引進會員制(「穀」東約200名)和大數據觀念,以30公里為配送區域,在2.5個人力所撑起1.2公頃(3600坪)有機農地的規模中,完成全部生產和銷售。
 
3、務農必須建觀念懂方法按步驟。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不能有小確幸的虚驕浪漫心態。他建議有意投入有機農業的人,一定要取得家人(尤其是另一半)的全力支持。一個人先下來做,另一個人仍保有收人,至少經歷一個春夏秋冬(一年)之後,再依實際情況考慮夫妻兩人一起做。第一年是關鍵考驗,可以確定能否繼續無怨無悔地堅持下去。
 
4、他列舉如何由2.5個人力撑起台灣第一個有SOP,並經由MOA認證的有機小農場,導入國際連結,甚至整場輸出,10年來行銷40餘國,吸引國際青年學子前來觀摩學習。
 
5、他堅持每年都提撥百分之十的盈餘去從事「善」的志業,透過「手心翻轉計畫」及參與其它公益活動,發揮「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
 
6、下一個十年,他希望以頤和園為基地,繼續複製N個有機小農場,訓練出N個希望園丁,持續推動「手心翻轉計畫」,一起幫助弱勢自立,農民自強的希望工程。
 
十多年來,頤和園已成為一處兼具生態、農業、休閒、旅遊、教育、培訓、國際宣傳等多功能之農場。
 
陳禮龍先生認為動機對了,方向就對。良善的心一啟動,就會感染其他的人一起呼應,把「善」與「綠」擴散出去,共同守護土地,守護家園,守護地球。
 

 

 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 

 

2009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系,升大三前取得交換學生獎助學金赴美短期研修的蘇建鈞,原想畢業後到奇美電上班,三年賺個300萬,然後開補習班,結果服完役決定返鄉和父親一起務農。現為台南市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業務經理的他,認為:
 
1、台灣產業結構不平衡,大量年輕人前往科技業工作,造成農業等一級產業和二級產業出現斷層,其實我們的農業都比人技高一籌,我們的農產品都比别人優秀,但是很少有年輕人願意踏人這個產業。
 
2、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農業既辛苦又低收人,其實今天農業生產亦隨著科技發展而有新的面貌。農業機械和電腦科技管理己取代沈重的勞力與時間,不再整日風吹日曬雨淋,比上班族多了些優遊自在的時光,收入也不輸給他在科學園區上班的同學。
 
3、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進口替代作物-雜糧大豆及飼料玉米,也種植馬鈴薯和水稻。蘇建鈞希望因為他的投人,吸引更多想返鄉務農的人,帶動復甦台灣國產豆類雜糧的產業供應鏈。
 
4、他帶領合作社通吃B2B及B2C二個市場,合作社業務8-9人一手包。他認為要提高農民收人和利潤,發展農民企業是最快的方法。規模經濟不是愈大愈好,而是要能維持自主營運,提高生產量,跳脱被大盤商壓榨沒有議價能力的苦情,直接對口食品廠及消費者。
 
5、光靠熱情投人農業是不夠的。除了打造新農業,他還希望引進機械手臂等,解放農業現場勞動力,轉投入較需腦力的領域,讓效率提升、利潤上揚、農民收人增加,成為一個正向循環。
 
6、不管是否務農,透過教育,打開學生眼界,學習正向生活態度,擁有基本生活能力,是脱貧的途徑,整個國家也才會穩定向上發展。
 
若要比較與父親那一代的農夫有何不同?他認為除了科技能力外,年輕農民更重視成本掌控,以及環保意識。
 
他期許自己,要當具有社會責任的農企業家:「世界很大,我們的改變總能影響到一些範圍,進而讓整個產業由細微甚至產生顛覆性的改變。」

 

 
對於宜蘭的農業,蘇建鈞先生有下列觀察和建議:
 
1、宜蘭位屬台灣的風頭水尾,氣候因素讓宜蘭生產型農業確實會辛苦些,加上耕作面積比嘉南平原小很多,但離台灣主要消費市場(雙北+桃園)很近,觀光型農業其實很適合宜蘭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脱穎而出,有自己的特色。
 
2、老農老了,全台都一樣,宜蘭可能比較顯著。農村缺工和投入農業勞動力不足有關,農村缺的其實是純勞動力的農民。如同工業一樣,代耕是必然的演化結果,會走向分工合作
 
3、宜蘭的三通電話耕作法,踏入農業的門檻最低,也可以強化傳統農民比較弱的行銷。若新農一踏進農業即貸款近千萬購置農機設備,他反而不建議,因為經濟規模不足,且農機駕駛相當專業,需要兩三年時間學習。
 
4、現今一些農業問題其實是全台國土規劃不良的問題,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已覆水難收了。
 
5、年青人返鄉,不一定要和父母同住。現在流行二代宅,只要可以住在附近,就近照顧即可,兩全其美。

 

宜蘭農業須要更多有心、有志、蹲得下來的青農投人。
 
宜蘭農業須要更多接地氣的陳禮龍先生和蘇建鈞先生。
 
宜蘭農業須要更多能用成功證明價值的「MOA頤和園」和「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

 

找出自己的產品市場利基,
 
打造自己的團隊,
 
做好生產契約管理、履歷品質管理,接軌市場需求及配銷物流,
 
和當地民宿、餐廳及文化觀光事業緊密結合。
 
 
不再苦情,不再看天吃飯!!!

 

 

發布日期:2022-08-31 17:15:58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