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電動車崛起 陸汽車重鎮大洗牌】

 

◎文/編譯吳孟真

 

 

廣州市是最好的例子,汽車製造業占經濟產値約25%。該市曾連續五年榮登中國最大汽車產地,受益於國營的廣州汽車集團分別與豐田、本田,以及日產汽車工廠成立的合資企業。

 

然而,由於中國駕駛人日益排拒外國大廠,廣州市去年汽車產量驟減20%250萬輛。相較下,比亞迪總部所在地的深圳,去年汽車產量暴增逾65%至290萬輛,擠下廣州,成為中國最大汽車產地。

 

這隨即反映在兩地的經濟數據上。廣州市去年GDP成長2.1%,不到深圳的一半,增幅更在中國依經濟產值排名前19大城市中最小。

 

廣州身為廣東省省會,自然比深圳少了些彈性。深圳因被劃定為經濟特區,產業進駐相對不受行政程序束縛。比亞迪即在1995年以電池工廠之姿在深圳起家,2003年設立汽車部門,兩年後就推出旗下首款轎車。去年比亞迪營收首度突破1,000億美元,銷量超越特斯拉。

 

廣州面臨的困境,部分原因純粹是運氣不好。與中國東風汽車集團合資在廣州設廠的豐田和日產,在2000年代初被視爲EV和油電車(HEV)的開路先鋒,卻後繼無力,被新一波本土車廠超前。

 

幾間由廣州市支持的EV車廠也岌岌可危,最知名的案例是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恒大在2019年揚言,幾年內就能與特斯拉平起平坐,如今卻已停產,公司也瀕臨破產。

 

中國其他的汽車製造重鎮,也面臨類似處境。吉林省省會長春,在2020年曾是大陸第二大汽車產地,僅次於廣州,卻在2023年滑落至第五名。官方數據顯示,去年該市的汽車製造業產値年減3.8%。長春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總部所在地,該公司與豐田和福斯各有合資企業。

 

瑞銀集團中國汽車研究主管鞏旻(Paul Gong)指出,倘若汽車產業逆風持續,陸廠與外廠的合資企業產能,預估在2030年前再減1,000萬輛。鞏旻說,這些城市各自面臨不同問題,廣州受到日本車廠營運不利衝擊,而吉林這樣的省分,又更倚賴陸廠與外廠的合資企業。

 

(文/摘自2025/4/28經濟日報,圖/路透)

發布日期:2025-05-03 20:58:35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