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蘋果和輝達的幕後故事】
◎《天下雜誌》總主筆 陳良榕
因為台灣電子代工產業的隱密性質,客戶與代工廠的互動,極少公諸於世。
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卻是個例外,他在《張忠謀自傳》下冊,詳實寫出他與最大客戶蘋果的初次會面過程。
最讓我震撼的是,蘋果營運長威廉斯要求台積替蘋果生產代工iPhone處理器時,竟然直接用施恩的語氣說,「我們會讓你享有四○%毛利率。」該年台積電的平均毛利率是四八%。
這的確是我認識的蘋果──不是先報價,而是直接幫你算出產品毛利率,這代表它深知供應商的成本結構。
我採訪過的多位蘋果供應商都說過,「吃蘋果」是雙面刃,會讓你享有技術領先、驚人出貨量,以及股價飆漲的甜頭。
但蘋果工程師太懂行,廠商根本藏不住利潤,蘋果會精算出一個讓你「吃不飽,餓不死」的價錢。供應商恨得牙癢癢又無可奈何。
另一段大客戶故事,則是輝達。張忠謀二〇〇九年回鍋執行長之後的第一要務,就是飛去矽谷的黃仁勳家談判,四十奈米良率過低造成輝達產品損失的責任歸屬。最後台積賠償上億美元。
但後來我聽說,當時公司內部有一派力主不賠償。因為台積在四十奈米提供兩組晶片設計準則,一般客戶選擇量產把握比較高的DFM(可製造性設計)準則。但向來都走技術激進派的輝達,選擇高密度、高風險的設計規則,當然風險自負。
甚至有人質疑,此舉是用公司的錢,去資助與張忠謀私交極好、但當時營運陷入困境的黃仁動。
現在回頭看,張忠謀其實極有遠見,當初這個雪中送炭的恩情,正換來豐沛的回報。
(摘自天下雜誌第820期)
發布日期:2025-04-19 18:10:00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