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認清灰色地帶威脅,台灣才能求得和平】

 

◎文/陳一姍

 

國際間對台灣社會有關中共威脅的無感,其實很意外。

 

「灰色地帶」行動是介於戰爭與和平間的戰術。用擦邊球般的進犯,一點一滴蠶食對方邊界。在二○二二年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共軍大規模軍演後,這場無聲戰役就在台海間蔓延。

 

《天下》數位敘事小組不僅運用國防部資料,更納入日本防衛廳公布的共軍路線圖,加上海巡署公布的中共海警船號佐以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檢視在空域、海域、網路的灰色衝突。

 

威脅不斷疊加。首先,的確已見共機、共艦從原先的台灣本島西南角,突破第一島鏈,進逼第二島鏈。其次,海警船已成為中共第二海軍。在金門,海警船早已不遵循以檳榔嶼為界的默契,巡航路線幾乎把金門包住。最後,關乎台灣對外聯絡的生命線──海纜,頻繁遭到破壞。

 

此外,中共善用「國際法」空白之處,以精細執法作為,造成既成事實。就像抹去海峽中線一樣,企圖把台灣海峽變內海、讓金門被包進中國執法範圍內。

 

過去三年,比台灣緊張的各國,包括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等十國都高調通過台灣海峽,目的就是防止內海化。但台灣與國際組織隔絕,不熟悉國際政治,內部社會撕裂,信任不足,政府很少跟民眾說明台海局勢,均造成社會無感。

 

其實,烏俄戰爭開打,國際間政經交纏的地緣經濟思維,早已取代後冷戰時代的純經濟思維。國家、企業與個人都必須認知。

 

消失中線必須守,披露灰色地帶威脅不是求戰,而是有事實真相才能討論、形成共識,投入資源因應備戰,以最大智慧尋求和平。

 

眼下,中國對台灣「切香腸」,每一步都有進展,也逐漸改變台海安全平衡。

 

一位國安官員直言,中國對台上策,依舊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間斷地灰色襲擾,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除了讓人麻木,更會在無意識中,被對方蠶食鯨吞。

 

事實上,即使在烏俄戰爭期間,國際間都已把目光投注到台海,想方設法確認台灣海峽非中國的「內海」、而是公海。

 

相比之下,台灣面對灰色地帶全面襲擾,從海巡角色到海纜保護,仍沒有一套整體國家安全戰略,全民對現實情勢更沒有共識。

 

這是台灣當前最沉重的功課,更是我們必須補齊的學分。

 

(摘自天下雜誌第819期)

 

發布日期:2025-03-29 22:48:37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