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九彎十八拐二十年】
◎吳茂松
二十歲,對古代男子而言是要行冠禮,表示成人了,從此以後稱其字號,而不可直呼姓名,以示尊重。
《九彎十八拐》也二十年了,走完這一個階段,就要在二〇二五年的三月,以一二〇期停刊作結,向大家告別。
該說些什麼表示對這份文學雙月刊的感情、敬重和告別?請教創辦人黃春明老師,他說就談談《九彎十八拐》(以下簡稱《九彎》)的名字和哲理吧!
就刊名而言,國內外有些雜誌名稱,經過翻譯,可以找到相互雷同或義近的刊名,但「九彎十八拐」則是獨一無二。它既是實指北宜公路進入宜蘭,一段多處極彎極拐的險路,也象徵一個作用於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創刊且命名的黃春明老師所說:
「它告訴我們,凡是做人、做事、求學問,都不可橫衝直撞,不可意氣躁急,確定目標,持之有恆,進程中碰到堅硬的岩壁,拐個彎另覓通路,如遇深谷,繞個圈再覓可行;一而再,再而三,尋尋覓覓,柳暗花明,不失目標,必可抵達。這就是我們認為『九彎十八拐』的真義。」
也是黃春明老師在〈九彎十八拐〉詩裡對宜蘭人出外打拚的寫照:
尋覓別有天的出口⋯⋯
他們沒有羽毛展翅飛越
他們只有手繭和汗水
挖挖、鏟鏟、挑挑、填填
碰壁就彎
絕境就拐
彎彎拐拐,拐拐彎彎總共不下千百⋯⋯
放眼大時間,百代是過客;《九彎》的二十年,也只是轉瞬間而已,留下的痕跡極其微渺。但每一期《九彎》出刊的當下,如投石湖中激起細細水紋,向外推盪,雖非浩浩湯湯,即使最後小石頭靜沈水底,但它確實存在,並悄然作用中。
(摘自《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第120期)
發布日期:2025-03-29 21:14:35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