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楊西崑提議改國名為「中華民國台灣」始末】(下)
◎黃清龍/信民協會理事長
關於第二件事,楊西崑在訪談中說,退出聯合國後,他又向老總統反應,希望他可以考慮把憲法中有關中央民意代表的幾項條文暫時停止,再利用原有的聯合國會費一千萬美金,遣散中央民意代表,然後付諸公民表決,由人民直接選舉,組織新的民意代表機構。如何組織呢?訪談錄中並沒有記載,不過馬康衛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卅日給國務院的電報則有紀錄:楊西崑建議這個新的民意代表機構,由三分之二台灣人、三分之一外省人組成。
楊西崑說,戴高樂就是利用這種方法帶領法國從第四共和進入第五共和。如此一來,不但能減輕我國的政治負擔,同時,也能使各國對我國的看法為之一新。
楊西崑說,他這些話不僅對老總統說,也對經國先生、嚴家淦前總統、張岳公、黃少老、沈昌煥等人說,但都沒有下文。關鍵在於蔣介石對於美方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方案(一九七一年四月尼克森派前國務院次卿莫非(Robert Murphy)前往台北見蔣),堅持必須保留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才願意考慮。但尼克森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就把這個方案擱置了。
美國既已無意續推「雙重代表權」方案,蔣介石自然就更不會考慮更改國名問題。這也應驗了馬康衛在電文中對楊西崑提議的評論:這樣的方案低估了實施上的複雜度,以及在內政與外交上的可能結果,並懷疑蔣是否會這樣做。
除了楊西崑和葉公超,雷震在一九七二年向兩蔣提出的十條「救亡圖存獻議」,也建議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 The Democratic State of China-Taiwan)。
雷震是基於聯合國中國代表權更易後,國際上對一個中國的認知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恐將使中共藉以取得領有台灣的合法性依據。為了避免此一生存危機,雷震便以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台灣(中華台灣民主國),作為維持台灣主權國家地位的方策。
值得注意的是,雷震此一主張不僅明白揚棄了中華民國式「一個中國」,更將台灣與中華民國切開,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台灣民主國兩個主權國家構成他「兩個中國」主張的具體內容。這跟楊西崑當年的建議一樣,把台灣和PRC徹底切割,連ROC都不用了,都是實質台獨。
楊西崑、雷震的建議雖無結果,但就像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說的,他們作為外省籍政治菁英,在那個時代能提議這種跳脫框架的方案,為國家謀出路,饒富歷史意義。
(摘自2025/3/16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