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搶救技高萎縮危機,教學別只重操作】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 顏家鈺

 

近十年來,台灣技術型高中學生人數減少了超過十六萬人。九十八學年度時技高學生比例約為五九.六%,一○八學年度時首度出現交叉。

 

到了一一二學年度,技高學生比例下降至四六.六八%,可預見的未來,佔比將愈來愈低。少子化導致生源減少是事實,但技高學生數的下降趨勢比普通高中更明顯,也凸顯技職教育當今面臨的挑戰及困境。

 

技高學生比例減少的原因可分為兩點。首先,家長對技高畢業生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不願讓孩子就讀。

 

家長普遍認為,一旦子女進入了技職體系,未來發展將受限於所選科系。

 

相較於普通高中生可以在高中三年期間摸索志趣,十八歲再選擇大學就讀科系,技高學生十五歲就得決定志向,這對許多尚未了解自己興趣與能力的孩子而言,壓力過大。

 

即使科技大學並未限制技高學生不能跨科報考,但學生也會因從未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而不敢跨科報考,等同限制升學的彈性。這樣的制度設計,讓家長和學生都對技職教育產生疑慮。

 

其次,技高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產業的需求。

 

若觀察技高的教學現場,許多老師仍習慣傳統的教學方式,專注技術操作的培養,忽略了在課程中結合新興技能與軟體能力。

 

但從企業主的角度來看,傳統的動手實作需求已逐漸減少。在現代工廠中,由於機器人、多軸加工機與工具機普及,許多過去需要員工手動的作業流程,都能透過自動化完成。

 

然而,如今技高學生的課程專注於基礎操作,數理科目逐漸被邊緣化,技高的老師也多以教授單一技術為主。儘管這些學生在實作方面的成果優異,甚至達到專業水準,但他們在技高所習得的能力已不符合現代職場的需求。

 

隨著軟體技術進步,麵包板製作、車床加工等傳統技術,雖仍是技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實用性已大不如前。

 

電路設計與加工的流程,如今幾乎都能夠透過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系統(CAD/CAM)完成,學生僅需掌握基本概念就可以應對專業需求。

 

也因此,技職教育必須隨時代調整教學重點,跟上產業變革的腳步。工廠自動化是大勢所趨,員工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操作機械,而是管理與操作軟體系統。

 

未來技職教育的課程設計,應減少過度依賴動手實作,將更多資源投入軟體應用與跨領域學科的學習。此外,技高的老師也要與時俱進,進修新知。

 

我並非否定動手的重要性,學生若有實作經驗,累積手感,更有助於了解機器的運作原理。學生掌握基本實作經驗後,進一步熟悉相關軟體操作與程式設計,加強基礎科目、理論知識,才更符合產業的轉型需求,同時順利銜接科大的課程。

 

(摘自天下雜誌第816期)

(攝影/林宜靜)

發布日期:2025-02-16 20:28:32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