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修行要慧根 也要會跟】

 

◎ 徐雲波

 

過去的我,不是一個聽話的乖學生。每次禪七的頭幾天,當法師或老師引導大家放鬆或數息,總覺得是「初階方法」,對於我這個長期用話頭的「老參」而言,似乎有些粗淺。

 

抱持著這樣的心態,自作主張用話頭,但內心實際上是不安的,加上沒有好好放鬆,導致方法根本用不上,卻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

 

在經歷無數次「教訓」後,這次進禪堂前,徹底下定決心,完全按照查可(Žarko)老師的教導,不再聽從自我的聲音。

 

第一次認真數息,這從未片刻暫離的呼吸,竟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麼認真地彼此相對,一時還有些不習慣。但那股決心,讓心非常安定,可以好好持續地面對它,數著數著,愈發親近,回歸「最熟悉的人」,終於體驗到什麼是「不費力,自然而然」和「水到渠成」。

 

當老師再次提到「不和自己對話」時,真如醍醐灌頂。放下內心所有的聲音後,觀照力進一步增強,而寂靜更靜。

 

我一向閉眼打坐,小參時,法師和老師都建議張開眼睛,這真是個挑戰。嘗試眼睛微張三分,眼皮不停抖動,眼睛又痠又澀。最困難的是,以前閉眼打坐的感覺全無,頓時像一個茫然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

 

怎麼辦?心中突然生起一個念頭:「聽話」。感覺抓不到就不抓,境界多,正好可以觀照,繼續回到方法練習。漸漸地,雖然「默」的感受不像之前深沉,但更輕盈、自由,觀照力也更清楚。這讓我深深體會「聽話」的好處,信心更足。

 

禪修的練習難不難?如果是以前,我會說好難。因為滿心都是對於美好結果的期待,以目標為導向,不停地自我打分。自認為好就沾沾自喜,覺得不好就垂頭喪氣,心黏在這些地方,還剩多少留給方法呢?

 

其實,只需專注當下的練習。就像衝浪者,無論什麼樣的浪頭來,都想辦法調整自己的角度,去順應現實的變化,不逃避、不抱怨。被浪打翻了,重新起來,繼續面對下一個浪頭。這才是在浪中自由來去,並非從不翻船才叫自由。

 

修行需要慧根,也需要「會跟」。能老實而踏實地跟隨方法,清楚知道每個當下真實發生的現象,便是「照」;不隨著任何生滅現象做回應,便是「默」。

 

老師說:「so sharp and crystal clear」,默默忘言之時,一切都是昭昭現前。

 

(文/摘自法鼓雜誌第420期)

發布日期:2025-01-25 21:45:11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