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禪境與悟境】

 

◎ 釋果暉方丈

 

常人的煩惱就像燒不盡的野草,總是容易「春風吹又生」。因此,佛經常將煩惱比喻為雜草,以此形容煩惱的多、雜、細,很不容易根除淨盡。

 

因我童年生長在鄉下農村,所以很熟悉農作。稻田插秧後,長到稻穗成熟前的一半高度時,農婦們就會下田,兩腳跪爬在秧稻行間,徒手搓草,將雜草收集在手中,然後往泥土下一塞,就完成除草工作。修定的功效也跟搓草一樣,將草根隱埋在泥地深處,讓稻子可以順利收成。但是實際上,雜草並沒有根除,所以等到下一次秧期,仍然需要再次除草。發慧則是將雜草的種子根除淨盡,不必再常常除草了。有時候,禪師們會以石壓草來比喻習定。

 

在法鼓山總本山園區,每隔一段期間就會看到百丈院的法師,帶領著菩薩們在大殿左側與七棵雀榕間的石板上,用圓鍬鋤雜草。小草被壓在石頭下,暫時長不出來,但經過一段時間,又會從石頭的縫隙間冒出來。當然,移開石頭後,必然會冒出一片雜草了。

 

雖然煩惱如雜草難以斷根,可是我小時候也看過大人們將明礬放在渾濁的水裡,只要稍待片刻,濁水會漸漸地變得澄清透明,汙垢則沉入水缸底部。禪法就如明礬,修定之後,心裡的妄想也會鎮靜、沉澱下來。然而,妄念其實並沒有真正消失,就像沉入水底的汙垢,一經搖晃,仍然會再度浮現。

 

相信有不少人曾經玩過凸透鏡,將凹面朝向太陽光,讓光束集中在最底部片刻,便可將火柴棒點燃火。修定有如集中光束的過程,發慧則是點燃火。修定可以暫時伏煩惱,卻無法淨除煩惱,必須進一步發慧,才能根除煩惱。

 

(摘自法鼓文化《從放鬆到放下》)

(攝影/張堂龲)

發布日期:2025-01-23 14:43:53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