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養成心理健康 兩種「教」不能信】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
放眼台灣高教,這幾年向諮商中心求助的大學生愈來愈多,許多大學都明顯感覺到服務量能不足或吃緊,我很憂心。
首先,學生的職涯選擇變多看似是好事,無形中卻會帶來更多壓力,擔心自己選錯會有遺憾或後悔。
其次,儘管主流聲音都鼓勵學生活出自我,但身處人際往來密切的華人社會,一舉一動仍被周遭親朋好友高度監控,對學生的言行會有期待,如何回應這些期待成為一大壓力源。
最後,網路進一步促進同儕比較,看到朋友光鮮亮麗的一面,會質疑為什麼自己的命不像同學這麼好,或自責自己為何做不到。帶著這份欣羨之情返回現實,加深挫折與無力感。
我常開玩笑說有兩種「教」不能信,一個是比較,一個是計較。看到其他同學在社群軟體上,炫耀自己享受哪些美食、美景或有哪些成就,必然會心生羨慕。
然而,這些可能是營造出來的幻象,現實不一定這麼美好。就算真有這麼美好,那也是別人的世界,一旦清楚自己的願景與理想,就有自信能祝福他人,不會陷入不如人的情緒裡。
找自己與尋找意義的過程並不容易,但這是大學生在四年中最重要的課題,在大學時應多參加校內演講與工作坊,尋找能讓自己感動與起雞皮疙瘩的事物。
因為「意義」很難在靜態的知識學習中獲取,而「體驗」是尋求意義最好的管道,身體很誠實,會告訴你什麼事能觸動你的心。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多參與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互動。網路雖然可以讓人與人即時互動,但少了動作表情,很容易產生誤會,回首我學生時期,就很常與女友講電話講到吵架。
隨著更多聊天機器人出現,能陪伴使用者抒發情緒與提供療癒效果,我樂觀看待。但若有機會應多在真實世界與他人交流,透過支持與陪伴度過難過時刻。
導師當然能成為陪伴要角,因此如何強化老師的陪伴功能,成為我念茲在茲的事情。
最後我想提醒,作為校長,我也是人,外表看來風光體面,偶爾仍有低潮時刻。
這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時間會解決一切,無論好事壞事,一切最終都會過去。我想藉此勉勵同學,無論眼前的挑戰再巨大、再艱難,最終都會過去。
(摘自天下雜誌第8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