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萬緣暫捨三門外】

 

◎袁學慧

 

禪修的生活非常簡單,沒有特別的目的,如同法師所言,感知的過程就是目的,沒有結果導向。儘管一場禪修有近百人,因禁語而非常安靜。手機受保管,住在沒有冷氣的寮房,不用上門鎖。當中沒有時間概念,全天作息靠打板及法器來告知大眾。第一次全憑感知光線、雲流的變化來體驗時間,一度擔心沒有鬧鐘怎麼起床?

 

結果發現,人其實不需任何科技產品也可以生活。

 

清晨天未光便打板,起床後抱著蒲團和瑜伽墊,在寺院的草坪上做瑜伽運動,坐第一炷香,以及早課。之後早齋,用齋後整理一下環境,又是運動加坐禪,之後午齋加整理環境,繼續運動和坐禪,晚上藥石、梳洗後,放鬆、晚課、坐禪,不到十點便睡了。每件事都有餘裕慢慢做,慢慢走路、慢慢吃飯。

 

沒有講開悟、覺悟、神通,法師引導放鬆與坐禪,只是請我們好好吃飯、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感受自己、回歸自己。整個過程,就像禪期開始前所說「萬緣暫捨三門外」,讓人身心甚是坦然。

 

禪期中有很多時間可以和自己,或是大自然相處,人與人之間沒有多餘話語,「放鬆」及「當下」就是所有的事情。像是專注力訓練,走路時確切走路,吃飯時確切吃飯,頭腦不想到別的地方。例如專注呼吸,當念頭很多時,回到方法——回到空氣怎麼通過鼻孔的感覺,感受肌肉放鬆和緊繃時的感覺。

 

哪怕起心動念,出現很多想法,例如論文怎麼寫、計畫結案未寫完等,就讓它們像雲一樣,看著它們出現又消失,不做批評。就是一個不斷被妄念拉走,又不斷回到自己內心的過程。

 

生命即當下這件事,原來需要不斷地練習。我們嫻熟於為生活作準備,卻不擅長於生活,實際上,一呼一吸都值得珍惜與慶賀。珍惜自己,才有餘裕去珍惜、善待身邊的人。

 

(摘自法鼓雜誌第420期)

發布日期:2025-01-17 11:36:20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