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歐洲病假遭濫用 成經濟大挑戰】
◎文/編譯王巧文
病假問題日益嚴峻,各國損失逾數十億歐元,官方和企業積極尋求改革以減輕衝擊…
--
在挪威,員工可享有長達一年的帶薪病假,且金額上限高於平均工資,但這也導致該國的病假率攀抵達15年來最高水準,且居全歐之首。批評者指出,挪威的福利制度過於慷慨,且健康相關福利支出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認為,挪威的福利制度「成本高昂且具扭曲效應」,並呼籲優先進行改革。
企業界也抱怨連連。挪威的退休金與保險公司Storebrand執行長格雷夫斯塔德指出,企業在招聘合適員工上花費更多精力,同時現有員工的工作負擔加重,導致整體生產力下降。
然而,慷慨的福利制度並非唯一禍首,病假問題在整個歐洲都逐漸加劇。歐洲的勞動力市場正面臨多重挑戰,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的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都被認為是病假率高升的主要原因。
隨著員工請病假的天數增加,歐洲各國的經濟成本不斷上升,給政府帶來額外財政壓力。對企業而言,高病假率使勞動力缺口擴大,進一步妨礙了生產力提升;對員工而言,長期病假不僅影響收入與生計,還可能對身心健康與自我價值感造成負面影響。
在英國,自2020年以來,經濟上處於非勞動狀態的工作年齡人口增加近80萬人,長期病假已造成接近330億英鎊(約420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這一數字預計到本世紀末將翻倍。
德國的情況也同樣嚴峻。經濟研究所(IW)統計,去年德國在員工病假上的支出創770億歐元新高,是2010年的兩倍多。官方估計,德國每年因病假損失高達2,000億歐元。法國的國家健康保險機構也警告,病假成本攀升正對預算構成巨大壓力。
儘管傷病福利是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但各國政府正積極尋找應對方案,一方面減少勞工因病缺席情況,一方面也努力為病患及待業者提供有意義且有保障工作機會。
儘管有1.8兆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撐腰,挪威政府仍在今年的報告中強調,降低病假率並防止勞工退出職場是政府的「關鍵目標」。
法國則打算更積極介入管理,健保當局計劃聯繫那些病假超過18個月的員工,輔導他們以某種形式重返崗位。審計主管機關甚至提議對請病假八天以下的員工暫停薪資給付,以便每年節省4.7億歐元,儘管此案已遭工會強烈反對。
在英國,首相施凱爾正積極推動更多勞工重新就業,並提出改善勞工權益措施,其中包括擴大病假給付範圍的提案。雖然這些改革每年將讓企業多支出高達45億英鎊。
(摘自2024/12/23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