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修行不退菩提心】
聖嚴師父西方法子、克羅埃西亞禪中心創始人查可.安德列塞維克(Žarko Andričević),應溫哥華道場之邀,帶領默照禪七,並於十一月三日弘講:「修行不退菩提心」。
何謂「菩提心」?查可說明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強調大乘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作為修行的核心根本。
如何開啟菩提心?查可從「發願」談起,所有修大乘佛法、行菩薩道的人,都會先發「四弘誓願」,遞進到實修六度波羅蜜,想要成佛道,應當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行持。
查可也為大眾釐清三類修行動機的層次,第一類是為了內心的平靜和安寧,第二類是為自己解脫生死,第三類也是最高層次,是為了眾生的解脫。
有聽眾問:「生活中遇到衝突,情緒生起的當下便丟失菩提心,如何解決?」查可強調須靠平日修行的工夫,「修行讓我們有能力察覺,如果不修行,事情發生了自己還是不知不覺。」
也有聽眾問:「菩提心和慈悲心的關係?如何生起菩提心?」查可說,菩提心是具有慈悲的心,而慈悲離不開智慧,離開智慧的慈悲,不是真慈悲。以慈悲對人則沒有敵人,以智慧對己則不起煩惱,「菩提心的生起,是體悟後的真心流露,不是靠頭腦思考的產物。」
聽眾又問:「菩薩為何要先度眾生,而不是自己先成佛?」查可回應,凡夫都是以自我利益為優先,而菩薩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就是菩提心,也是慈悲的體現。
還有聽眾問:「做義工時,如何學會拒絕?」查可表示,我們身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只管自己,第二種是只顧別人,第三種是既沒照顧好自己,也沒能照顧他人,第四種是照顧好自己,又能照顧好別人,「練習做第四種人,從中體驗就會有答案。」
(摘自法鼓雜誌第420期)
(畫作/謝昀諺)
發布日期:2025-01-08 14:04:22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