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社運追求理想 從政放大檢驗】

 

◎記者甘孟霖、楊心慧/專訪

 

許多社會運動參與者在運動過後也連帶獲得政治紅利,順利進入政壇,例如曾參與野百合運動的林佳龍、范雲等,又如太陽花運動的黃國昌、林飛帆等。但社運參與者從政後,可能遭受反對者批評是為了從政才投身社運,但何明修認為,健全的民主社會,社運本就是形塑下一波政治領袖的重要管道,不過他也提到,由於社運通常是高度理想追求,原本就高舉道德旗幟,這些參與者在從政後的作為都會被放大檢驗,若從政後完全轉變就更容易受撻伐。

 

形塑下一波領袖重要管道

 

何明修表示,透過學運、社運管道,大眾可以看見一些沒有家世背景,但有理念、熱情的參與者,而這些人透過社運過程,磨練溝通、宣傳、承受壓力等政治人物需具備的能力,總比政二代或黑道等管道好。

 

此外,政黨提名民意代表、政務官時也常將社運人士納入,不只民進黨,國民黨也是,如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重用社運人士鄭村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參選總統時找婦運律師王如玄擔任副手。

 

不過,何明修也說,他實際訪問一些參加青鳥的學生,發現學生們對林飛帆等太陽花世代從政者評價都不好,認為社運應保持清純、不碰政治,一旦走入政治就感覺被玷汙,但他不認為這樣的期待有道理,反而會讓大家更不願意參與。

 

表達訴求 展現公民素養

 

何明修補充,太陽花運動開創公民參與風潮,鼓勵參加者不只是被動喊口號,而是表達想法,透過更去中心化的傳播,創造出許多名人;這些名人未必是功利取向,而是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在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掌聲、得到認同。

 

何明修說,社運過後,無論這些人有沒有投身政治,過程中累積的動員、宣傳、蒐集物資等經驗,都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公民資產;因此,組織社會運動表達訴求,是必須推廣給所有人的公民素養。

 

(摘自2024/10/7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2024-10-16 20:56:12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