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高鐵模式可以拯救花東三法嗎?】

 

◎中研院院士 謝長泰

 

台灣的在野黨正推動「花東三法」,預估這三大基礎建設計劃的預算,就超過兩兆台幣,相當於今年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七成以上。

 

也就是說,為了東部的交通基礎建設,醫療、教育和國防等其他政府預算,都將被砍到見骨。

 

東部三大交通基礎建設所需的龐大經費,讓人不得不思考政府預算該如何取捨。

 

台灣人會為了縮短花蓮到台中之間的行程,而放棄健保嗎?又該犧牲多少國防預算,在人口佔比不到5%的地方蓋高鐵?

 

然而「花東三法」的支持者認為,根本不會有這些痛苦的取捨發生。他們建議可以透過「高鐵模式」來取得財源。

 

當初建設台灣高鐵時,並不是由政府直接出錢,而是採用民間投資參與的BOT模式,由台灣高鐵公司支付建設成本,然後透過政府補貼和使用者付費來回收投資。

 

這類的資金籌措方式,簡稱「促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又稱為公私協力伙伴關係(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已是全球很普遍的基礎建設募資模式。

 

例如,中國在二〇〇八年利用類似機制,資助了四兆人民幣的基建計劃,金額大約相當於當時中國GDP的一〇%

 

中國地方政府與花東三法的支持者類似,他們不希望這些支出顯示在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面,因此透過成立公私合夥企業來支付建設經費,而不願意直接借錢來投資。

 

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十五年後的今天,這一切只是幻想。許多資產負債表外的公司無法償還債務,最終中國地方政府還是被迫出手金援。

 

糟糕的基礎建設計劃,不管政府是用舉債的方式還是找民間來投資,都一樣糟糕。計劃的優劣必須根據其本質來判斷,並且要仔細考量取捨。

 

此外,我們從許多國家的經驗中得知,PPP提供「免費」建設的幻想,也讓不良的建設計劃躲過審查。

 

有人會認為,既然國家財源沒有陷入風險,為什麼要審查?而且如果是別人付錢,幹嘛還要審查?結果這就是中國發生的情況,也是中國如今面臨債務危機的根源。

 

我們也知道,PPP經常重新議約,政府最終總是得承擔更高的成本。墨西哥在一九八〇年代將高速公路民營化,結果大多數合約被重新協商,政府因此增加了一三〇億美元的成本。智利超過九〇%PPP被重新談判,政府成本增加了三〇%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高鐵。

 

大約在十年前,台灣高鐵公司瀕臨破產時,也重新協商了合約。台灣高鐵最終存活下來,是因為政府注入了大量資金,並且重組了公司的股權,政府成為最大股東。

 

結論是,從大多數PPP的經驗得知,順風順水時,民營公司會表現良好,但當情況不佳時,最後總是由政府承擔後果。

 

總而言之,無論資金來源為何,對於任何公共建設的取捨進行仔細衡量,仍是必要的。例如,從花蓮到台北的高鐵,相較於目前較慢的火車有什麼好處?為了獲得這些好處,我們需要放棄什麽?

 

PPP不是萬能的解方,如果因此誤導我們,以為沒必要去思考這些問題,那將會非常危險。

 

(摘自天下雜誌801期)

(畫作/游建國,水彩)

 

發布日期:2024-07-11 15:55:40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