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音樂節行銷城市】

 

國際化不是拷貝、須思考有意義主題、喚起市民生活記憶

 

◎記者詹湘淇、陳曉宜/專訪

 

古鍵盤藝術創辦人、藝術家許舒堯在台灣策劃首屆「台灣國際古樂節」、「斐茲威廉大鍵琴音樂節」。她分享,具有逾四十年歷史的荷蘭烏特勒支古樂節(Utrecht Early Music Festival),充分發揮了烏特勒支的古城特色,聽眾可以自由穿梭多個城區,在城內大大小小的古堡、老教堂、咖啡廳內參與不同類型的演出。許舒堯說,以音樂節行銷城市,要先串連原生文化,國際化不可能是完全的拷貝。

 

許舒堯說,烏特勒支古樂節規劃的節目並非只有嚴肅制式的音樂會,除了專業的音樂展演空間,也提供咖啡廳、啤酒站等各式休閒場所展演,讓聽眾從早到晚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表演者、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吸引專業音樂家特地前往,也累積起廣大的普羅聽眾,進而形成強而有力的獨特城市文化特色,「在這個時節到達這個城市的民眾,可能不是因為什麼知名演奏家在那,而是單純想參與這個音樂節。它規模大到橫跨兩個週末,每天有很多大大小小音樂會,遍布城市各個角落,而且全部售票一空。」

 

許舒堯指出,辦理音樂節或文化活動,一定要先思考核心目的和主題,並由此延伸規劃活動內容與演出者,若主辦單位僅砸錢邀請人氣歌手吸引人潮,對台灣演出者、場館、文化環境的幫助有限,也會淪於「煙火式活動」,難以延續文化意義,「我們可以邀請現在最受歡迎的團體,大家會搶著買票,但若想呈現較有深度、有記憶的內容,就要有不一樣做法,才能喚起大家的好奇心。」

 

「學習歐美國家,不可能是完全的拷貝。」許舒堯說,台灣有很多充滿特色的原生文化,雖可借鏡歐美國家舉辦活動的制度與方式,但台灣與他國不論在歷史、民情方面仍有極大差異,若僅一味複製既有模板,恐難起到文化生根作用,談及台北城市文化,許舒堯說,大家慣於將不同類型的文化分門別類,例如水道、鐵路、音樂等,然而不同形式的文化其實都屬於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重新思考該如何串連起這些共同的生活記憶,才有機會發展完整的、有記憶的、深刻的城市文化。

 

受荷西時期在台新港文書的歷史啟發,藝術家許舒堯費時兩年規劃首屆「台灣國際古樂節」,向荷蘭在台辦事處投遞企劃案、努力說服荷蘭知名古樂家來台與台灣音樂家攜手共演,她強調「我要說的是關於台灣,不僅只是讓荷蘭音樂家來台演奏荷蘭的樂曲」,她希望這些國際級的音樂家,能將他們看到的台灣帶出去。

 

今年「台灣國際古樂節」將於九月廿一日至十月六日登場,分別於台南、台北、高雄、嘉義四地舉辦六檔不同的古樂演奏節目,由台灣與荷蘭音樂家攜手共演,以大鍵琴、魯特琴、管風琴、維奧爾琴、木笛等古樂器呈現十七世紀的古典旋律與歷史文化。

 

(本文摘自113.6.24自由時報)

(圖/摘自 台灣國際古樂節Taiwan Early Music Festival  FB官方粉專)

https://earlymusic.tw/

 

 

發布日期:2024-07-04 15:08:24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