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蕭美琴《一個人也可以》?這次我不同意!】(下)
◎楊斯棓醫師
過去很少人知道,蕭美琴曾經考上臺南女中,還上了報,但是蕭父因工作的關係,在她上高中之際舉家遷居美國,所以她國中以前在臺灣念書,高中、大學、研究所皆在美國完成學業。
她念的那所高中,下課時,黑人走一邊,白人走一邊,她不知道自己該走哪一邊,她說:「高中時,我過得非常痛苦,很討厭美國社會。」
大學負笈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該校招生簡章上最吸引她的一句話是:「我們相信,一個人可以改變世界。」(Think One Person Can Change the World? So Do We.)
她這麼描述這所自己熱愛的大學:「在美國主流社會中被歧視、被邊緣化的人,如女性、少數民族、同性戀、窮人,在歐柏林的校園裡,都一律平等,受到同樣的尊重,在此多元化的環境中,每一個學生都會思考,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參與社會,爭取社會正義,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多年來困擾我的各種種族、階級的不平等,終於在這裡得到了解放。」
長年以來,美琴總是關心弱勢者的需求,所以我的提議,可能會被她採納。
稍作搜尋之後,我跟Duma確認她說的兩個單位是否是畢士大教養院與安德啟智中心,Duma回覆無誤。
我在半小時內,完成兩筆五萬元的轉帳。
Duma也於十點五十分回覆我:「感恩,行動力超高!馬上回報美琴!」
其實我對美琴伸出援手的當下,家父命在旦夕。美琴落選後兩日的凌晨,家父生命垂危。幸運的是,住院兩週後,得以返家休養。自彼時起,成了需要一週洗腎三次的病患,自他開始洗腎的前三年,每一趟我幾乎都親自接送。
當時住所陸續有自花蓮的大型包裹寄達,但因照顧父親已焦頭爛額,我無暇打開,有一次我甚至還雇車把這些自花蓮的包裹先全部移回老家客廳安放。
好幾個月後,父親病情有所起色,記憶、體力逐漸恢復,有一天我返回老家拆開包裹,竟然發現美琴有寫一封信給我,讓我喜出望外。
楊醫師您好:
蕭美琴2020.2.15
本來我為自己擁有所有的「美琴戰袍」而心滿意足,甚至說得意洋洋,二〇二二年年初突然轉念,除了自己保留一件之外,我想要將「美琴戰袍」分享給朋友們。可是朋友這麼多,要分享給誰呢?本來每個月就會挑選一本書,請大家各自分享閱讀心得,那一整年,每個月的「冠軍心得」,我就乾脆致贈一件「美琴戰袍」,聊表心意,我還將其中一件背心穿在巨型的帝國風暴兵身上,煞有其事地公布此一活動,引起不少迴響。
允許自己釋放「一個人快要不可以」的訊號
美琴在《一個人也可以》一書中的諸多段落裡都透露:一遇人生難關,她總想辦法要一個人熬過去。
經此一「役」,我學到三件事:
一、有時我們遇到人生的關卡,一個人真的會熬不過去,不要總是覺得「一個人也可以」。
二、如果我們剛好有點餘裕,發現身邊有朋友「一個人不可以」,我們可以趕快靠過去,有多少力出多少力。
三、該當責時,我們當然要展現「我一個人就可以」;真的不夠力氣時,一定要允許自己釋放「一個人快要不可以」的訊號,讓其他人來得及過去撐你!
#延伸閱讀:【蕭美琴《一個人也可以》?這次我不同意!】(上)
(本文摘自先覺出版《要有一個人》,圖/摘自蕭美琴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