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國文課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須文蔚

 

國文教育要如何改革?我總覺得不是文言或白話的比例的問題,更不是文學與語文教學消長的問題,而是國文教師是否「生命在其中」?

 

x x x x x x

 

孫素貞就讀高雄女中時,成績好,但整日都眉頭深鎖。導師許家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從週記裡看到了一個備受家庭暴力壓迫的孩子,所有的隱忍只能化為幽微的文字。在那個家暴還只是家務事的年代,老師並沒有任何介入的管道,只能陪著如驚弓之鳥的女孩,傾聽她的苦痛,透過批改作文與寫下評語,鼓勵孩子更堅強,拒絕死神來叩門。順利畢業後,渴望成為大學生的孫素貞受限家裡貧窮,只能到加工出口區工作。

 

一個假日,孫素貞沒有在家休息,拜訪小學的老師楊景祥,談到工作上的痛苦。楊老師說:「妳願意回到母校,擔任短期的代課老師?」

 

孫素貞喜出望外,能夠擺脫無聊的工作環境,重回校園,又有收入,最要緊的是有餘暇能讀些書,準備重考。五年代課與自學,存了足夠的學費與生活費,她才重新踏進大學聯考的考場。

 

順利考上政治大學中文系後,孫素貞比任何同學都珍惜學習的機會,很快就吸引了羅宗濤老師的注意。羅老師的中國文學史和唐詩都講得精彩,也關心這個「老學生」。在大二那年,半工半讀的孫素貞坐吃山空,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她在下課時,對羅老師說:「我拿當代課老師的收入回來念大學,家裡真的太窮了,臺北生活費太貴,恐怕下學期要休學了。」

 

清瘦但精神奕奕的羅宗濤皺起眉頭:「妳申請了助學貸款?同時工讀?」

 

「我已經申請了學貸,還在圖書館工讀,但依舊捉襟見肘。」

 

「妳成績那麼好,又比別人耽誤了那麼多年來政大,實在不要再耽誤了。」羅宗濤陷入沉思:「這樣好了,我推薦妳申請一個清寒獎學金,每學期有新臺幣一萬元,看看能不能幫上忙?」

 

羅宗濤的協助如及時雨,讓孫素貞得以完成學業,也得以成為正式的國文老師。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她回報的方式,就是仿效三位老師,細心批閱週記,從設定的題目中去發現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諮商輔導、課外輔導與生活協助,甚至一位學生的家長突然被倒債了,一時繳不出學費,擔任導師的她就協助墊款,墊到學生畢業後才返還。

 

孫素貞在國文課上強調的不是升學,而希望能教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因此不僅教書,更要教人。文學課可以帶給學生情意、待人處事以及人際溝通的素養與能力。她不斷開發新的課程模組,把主力放在:以讀書會增進閱讀能力、以專題報告促進表達能力,以及以社會服務強化知識實踐。

 

從二○一一年開始,孫素貞在明道中學推動讀書會,學生從共讀中獲益匪淺,可以養成:嘗試、知識、見識、膽識跟賞識等五識。也就是透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分析與互動,在讀書之外,也同時學習到待人處事、做事方法與折衝妥協等無形的能量。

 

在帶領讀書會時,孫素貞希望讓學生理解,一個人獨享固然好,但和別人共讀的時候,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但闡發出更多觀點。

 

孫素貞在閱讀外更重視寫作與表達,她強調:「寫作教育不應當是靜態的,當代口語表達其實更重要。」她在很早就著重口語表述,盡可能讓學生能夠有上臺講話的機會。她將寫作與表達分成兩部分:一是口語表達與報告,另一個則是專題探究與企劃製作。

 

在口語表達與報告上,孫素貞設計了讀書會的分享報告,也重視「生活列車」的報告,希望同學能關注時事,綜合分析報刊上的新興議題,希望同學像是編輯雜誌一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蒐集與消化資料,每個人以三分鐘表述生活上的發現。

 

孫素貞的國文課不僅僅重視閱讀與表達,還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不少學校的志願服務學習學分流於表面,校外服務通常就是報名去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或老人安養院當志工,長此以往,師生都覺得過於樣板,接受服務的機構或老人家也不見得樂於接受為學分而來應卯的志工。孫素貞擔任導師時,總會和學生開放討論與辯論志工服務形式。

 

「我需要志工學分,才能畢業,才能入大學!」

 

「我想擔任志工進入社區,協助社區的孩子閱讀,輔導弱勢兒童的課業!」

 

「我不希望志工工作耽誤了我的學業。」

 

「我想參與學校的服務社團,長期經營社會服務的工作。」

 

孫素貞很享受學生不同意見的交鋒,來往辯論後,熱情與有號召力的同學往往能夠喚起同學一起行動。一群高中生化身閱讀大使進入社區小學,帶動孩子閱讀,以說故事的形式,展開課業輔導,也讓文學課更立體,透過實踐進入學生的生命經驗中。

 

(摘自《怦然心動的文學課》,須文蔚著,時報出版)


發布日期:2024-02-29 20:33:40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