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台灣人形象.嶄新的自我】

 

文/林宜靜

 

赴美求學期間,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班上同學或許來自歐洲或加拿大,但是他們對於西洋美術史的認知,和美國的本地學生並無二致。探其原因,認為是考證詳實的英文美術史書籍,為西方人建立了紮實的討論基礎。多年後,自學台灣美術史的我,竟然發展出許多熱情,希望為中文的讀者,撰寫以主題分類、評論標準劃一的台灣美術史。

 

《台灣當代風景畫》一書於2004年付梓,該作將眾多風景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台灣歷史發展做一結合。從中歸納啟示,並兼論各家之藝術成就。之後,筆者開始著手規劃「台灣人物畫」的研究,這一次的調查範圍更廣,論述的手法也更多元。在某個時段,我甚至意識到,探究百年來的台灣人形象,能夠為一些切身的問題找到答案,個人與族群歷史交會的直覺令人感動。

 

回顧過往百年,我們觀察到島國政治勢力的變遷,人們無法觀照當下的處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價值觀崩潰了,社會呈現多種亂象。即使九〇年代以來的「二二八美展」試著去見證和反省半個世紀前的人禍,但是種種的問題,仍然使台灣人無法面對「被殖民」的殘酷無理及其所帶來的苦難。台灣住民長期處於「私」的領域,所以人權、博愛和民主的觀念難以被吸收和推展。

 

如同李喬在《台灣人的醜陋面》裡所說的:「自我圖象就是自我認識的形象化…群體也有自我圖象…經過鮮明的圖象,這群人意識到他應該採取怎樣的行為模式來和其他的族群產生關聯,自我圖象向內認知了自己的族群,向外回應了他的處境。」從世紀初到二千年這段歲月中,美術家很認真的探索、觀察及表現台灣人的自我及群體圖象,透過他們靈巧的手和知識的眼,我們看到了台灣人的相貌,有平凡溫馨的,也有驚惶悲情的,更有顛覆叛逆的圖象。

 

時間的距離,使我們能夠以比較理性的態度來檢討日治和戒嚴時期的意識形態:圍繞台灣的時代精神,是掌握台灣問題本質的重要關鍵。美術家則幫助我們認識、修正與實踐屬於台灣人的形象:看到悲慘的面容就想要避免歷史重演;看到貪婪的就想要恢復善性;看到真實而鮮明的就想要去擁有和延續。對自己和群體有了明晰的影像,才能期待未來:美術家幫助台灣人形塑嶄新的自我。

 

(摘自《台灣人物畫──悲情的溫馨的百年台胞形象》,林宜靜 著)

 

·✦✦·✦✦·✦✦·✦✦·✦✦·

 

歡迎大家呼朋引伴踴躍報名參加【2024第一屆昶懋玉蘭園「看見宜蘭」美術寫生比賽】,為這片土地記錄當代的記憶:https://greengrasshome.com.tw/newsa.php?id=1767

 

·✦✦·✦✦·✦✦·✦✦·✦✦·

 

 

發布日期:2024-01-30 15:59:58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