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失智長輩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醫師

 

每個年齡層的需求和領悟都不同

 

我三十歲時,曾聽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輩說:「買房子要買在大醫院旁邊,看病才方便。」當時聽了覺得好奇怪,只聽過住家要選在好學區以便孩子上學,但醫院附近難免會有救護車吵人的鳴笛聲,怎麼適合住家?現在才知道住在醫院旁,不僅急病時搶救快,到了年老不良於行時,就診才方便啊!

 

每個年齡層的需求和領悟都不同,例如:年輕時,搭飛機喜愛坐靠窗的位置,興奮地欣賞窗外的風景,忙著拍照;等年紀漸大,「方便走動」與「上洗手間」比較重要,於是走道的座位優先。

 

在捷運車站,我也漸漸能體會當洗手間空出來時,為什麼老人家會請別人先上,那是因為她要等坐式馬桶,以免膝蓋蹲不下或蹲了起不來。所以我請老人家吃飯時,都會先確認那家餐廳的洗手間一定有坐式設備。

 

體力有限,量力而為

 

不僅每個世代有不同的文化,個人之間的差異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大了。我們不是常聽到老妻稱老夫「愈來愈固執」,老夫說老妻「愈來愈囉嗦」,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常和朋友分享:「我們不但要接受逐漸變老的自己,也要珍愛親情、友情,不要想去改變老伴、老友的習慣。不是深交的朋友,如果看不慣、談不來,不來往就是了,把時間留給自己。」

 

我從失智長輩身上學到的,除了珍惜愈來愈少的時光,更懂得何謂「體力有限,量力而為」:

 

健行從爬高山,改為走小山丘或在公園散步,一樣有運動效果。

 

對於比自己體力差或年紀大的人更有同理心,因為自己將來也可能跟他們一樣。

 

遇到莽撞、氣盛的年輕人,也懂得包容,因為他們的路,我走過,他們只是時候未到。

 

對於因我掏錢慢而有點不耐煩的店員,我也能體諒那是因為工作量大、趕業績的關係。

 

(摘自寶瓶文化《把時間留給自己》)

 

發布日期:2024-01-19 20:05:14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