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蘭陽子弟──林衡哲醫師的心路歷程】

我在中學時代就是胡適迷,他的四大冊《胡適文存》我在高中時期就看完了。

 

我在大學時代是《文星雜誌》迷,那時即使有醫學院的考試,也是先讀剛出版的《文星雜誌》,再去準備醫學考試。當時《文星》的封面人物是二十世紀世界級的人文大師,例如羅素、史懷哲、卡薩爾斯、畢卡索、史特拉汶斯基等,為台灣打開西方人文思想的一扇門窗。因此無形中,我已接受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洗禮,即使到現在,我仍然是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信徒;不同的是我想以西方的人文主義為基礎,來催生台灣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再生運動。台灣社會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人文精神與理想主義的失落,各級學校只著重升學的教育,而忽略了重視一技之長的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

 

我在出國之前,並沒有「台灣意識」,因受梁啟超、胡適和林語堂等中國學者之影響,我甚至在建中時代的日記寫道:「我想放棄醫學,而奉獻於中國的文藝復興。」顯然國民黨的制式教育相當成功,讓我給「新潮文庫」八本書的長序中,從未出現過「台灣」這個字眼,那時我一直以中國知識分子的眼光看世界。1968年來到美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居然是台灣文化的文盲,不瞭解台灣四百年苦悶的歷史,對台灣的文化與歷史人物也非常陌生,過去讀的不是世界名著就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完全無視台灣的存在。

 

1968年,我在紐約第一次參加同鄉會,聽完周烒名、林榮勳、蔡同榮、陳隆志等五位博士演講後,我的台灣「政治意識」才覺醒過來,在台灣時,我一直認為不是國民黨反攻大陸,就是由中共統一台灣,從沒想過台灣人也可以自己當家做主,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不必在自己的土地上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不久黃文雄、鄭自才的「刺蔣事件」、彭明敏的「民眾大會」、黃彰輝領導的基督教長老教會「自覺運動」相繼發生,更堅定我在政治上的「台灣意識」。

 

雖然我的政治上的「台灣意識」覺醒了,但是在文化上,我仍然是「大中國主義」者,因此我七十年代初期,在紐約與詩人楊牧主編24部「新潮叢書」系列時,除了陳芳明、施叔青之外,都是海外中國作家的作品,而忽略了台灣優秀作家的作品。

 

台灣「文化意識」的覺醒是林佛兒「林白出版社」出版吳濁流《無花果》不久在台灣查禁。我到美國才讀到這本書,雖然只有最後18頁才開始描寫「228事件」,但卻是我瞭解「228事件」的開始,此書不僅是吳濁流的自傳,也是台灣近百年來的歷史縮影,雖然吳氏是客家人,卻是我台灣「文化意識」的啟蒙者,對我一生的影響非常深遠,我由認同中國文化回歸到認同台灣文化,此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書中,吳濁流描述原本以為自己是中國人,受日本督學公然侮辱後,他跑回自己祖先的原鄉:廣東梅縣,這才發現回到所謂的故鄉,面臨的竟是語言不通,思想觀念不同的窘境,這才讓他頓悟:「漢人的祖國,早在明朝滅亡時就結束了、消失了,只有台灣才是他真正的故鄉,這是他由中國人回歸到台灣人的心路歷程。」

 

1972年參加鄭紹良主持在紐約希爾頓飯店舉行的1200人台灣民眾大會,第一次聽到彭明敏逃亡海外的第一場動人演講,接著又讀了他的英文自傳《A Taste of Freedom》,又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接著又接觸楊逵的《送報伕》、柯喬治《被出賣的台灣》、史明《台灣四百年史》、以及張良澤主編的鍾理和、吳新榮、吳濁流、王詩琅全集,才發現台灣30年代作家的水準,並不比對岸的中國差,經過以上這些書的洗禮後,我的台灣「文化意識」終於全面覺醒,但是我跟海外華人作家夏志清、於梨華、鍾玲等仍然保持友好的關係,1975年台灣發生「鄉土文學論戰」,更促使我全心投入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化的研究。大約在1976年左右,我們在紐約的台灣文藝工作者:洪銘水、謝里法、陳錦芳與我等人成立「台灣文藝沙龍」,每個月聚會一次,大家輪流做主題演講,直到1978年我移居南加州,才結束這段大家探討「台灣文化」的沙龍活動。

 

​༺ ​༻༺ ​༻༺  ​作者:林衡哲  ​༻༺ ​༻༺ ​༻

 

本名林哲雄,就讀台大醫學院時,曾催生「新潮文庫」,翻譯《羅素傳》等名著,創辦望春風出版社。著有《雕出台灣文化之夢》、《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等。近年先後又完成《西方音樂巨人──馬勒》菲律賓國父梨剎傳,《八十回憶錄》等書,成為撰寫傳記最多第一人。

 

​༺ ​༻༺ ​༻༺ ​༻༺ ​༻༺ ​༻༺ ​༻༺ ​༻༺ ​༻

 

(摘自《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允晨文化出版)

 

發布日期:2023-12-05 17:49:55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