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生命長河的悠遠史歌】

作者/張菁芳,寫於二〇二三年春天

 

二〇一九年六月中旬,我第一次到土坂部落。部落大頭目旮萊姟剛在一個月前過世,包頭目家族依循傳統儀禮,要在這天為過世一個月的旮萊姟頭目行招魂儀式。

 

到土坂之前半年,我和先生剛搬到台東。在這之前,我在美國工作、生活了二十六年,對於部落文化毫無接觸的經驗,遑論是到頭目的墳墓,甚至是在祖靈屋參加神秘的招魂儀式。

 

在包家的祖墳前,近親族人一一上前祭拜。雖是六月天,但那天早上山上天氣涼爽,幾隻老鷹在天空盤旋。在那個屬於家族近親與已逝親人相聚的場合,我和先生是在場唯一的外人。祭拜最後,旮萊姟頭目的么女、部落首席女巫嬤芼灣示意我上前,她對著祖墳、也對在場親族說:「這是來寫我們家故事的張小姐;請她跟媽媽致意。」

 

嬤芼灣遞給我裝有小米酒的杯子,我舉杯對著包氏宗祠的墳致意時,忽然感覺全身彷彿一股電流流過,然後下一秒鐘覺得想哭;我紅了眼眶,不明白自己為何有這樣的反應。

 

此書敘述的是一個台灣土地上極少被訴說的傳奇性故事。透過嬤芼灣的口述,從一個現代女巫的視角,描述其習巫歷程及其與靈界交通的經驗。這之間,也穿插我作為第三者的報導視角,記錄了包頭目家族的女性宗族長為保存祭儀文化與巫術傳承,在不同時代所做出的犧牲與付出。

 

書中以姨婆的過世及父親的溺水意外作為開場,書裡寫到很多嬤芼灣生命中主要人物的死亡,直面死亡這個議題,以及其中相關的因緣導致。死生之間的帷幕,因著冥陽牽繫的情感,經由招魂儀式,得以被窺掀。透過儀式執行者的視角,死亡不再是驚惶的未可知,而是人性與情感的延展。

 

此書期能掀開一些巫術的神秘面紗,讓讀者更加認識到原住民與自然之力及元素神靈的關係;透過巫師所行的儀式,認識到在物質世界之外的超自然力量。

 

從文化比較的角度,原民與漢人皆崇敬祖先;台灣民間信仰裡,透過靈媒,求神問卜,也是經常可以看得到的儀式實踐。閩漢社會裡的神靈繞境、迎神送神,和排灣族的五年祭,其實有著相似的神靈觀。透過祭祀儀式,傳遞對神祉的情感投射,祈求民安與庇護;不過無論祭祀形式的異同,最重要的是,虔敬的情感,原漢皆然。

 

進到部落,會發現在這裡,親族間的關係緊密。嬤芼灣與旮萊姟的母女關係,書中有不少描繪,甚至和外婆及姨婆三代女性間的情感連結與感應,皆來自她們對文化傳承的守護與承諾。這份恪守傳承的意志就像火炬,成為她們面對生命困境時的信念,也是她們帶領部落走過環境變遷的重要支撐。其間,男性的角色雖然較處在背景裡,卻是無法被忽視的存在。某方面而言,男性意外的缺席或在旁的輔佐,造就了家族裡女性的堅強與舞台。

 

我自身的成長背景,來自於漢人的都會環境;撰寫此書時,我才了解到原來這塊土地上有這麼多事件與歷史,是自己不曾知悉的,我們往往太囿限於商業主流的詮釋觀點。此書不僅是排灣族頭目家族為保存祭儀文化與巫術傳承的時代故事,它其實也是生命的回歸之旅。因為書寫的因緣,我有幸認識一些精彩的原民朋友,在聆聽他們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所有的故事儘管內容不同,但都有一個回歸的主軸:在各種的歷經後,他們回到部落或回到自己生命的來處,與曾經的生命斷點重新連結。這個回歸,並不單純只是回到某地,而是回歸內在最原始的本質;這個渴盼,有著情感的普世性。

 

這塊島嶼上豐富的人文,讓我們看到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上所流過的汗水與淚水,是這種蘊藏的生命力,讓我們的土地更加生機無限──在這「原鄉」的土壤裡,開出了各種生命樣態的花朵。

 

我們從別人的故事中,也看見自己。

 

❐摘自《祖靈的女兒──排灣族女巫包惠玲Mamauwan的成巫之路,與守護部落的療癒力量》

發布日期:2023-11-20 09:03:25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