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我的眷村生活:封德屏

 

問:眷村生活對妳成長的影響?

 

答:如果要談眷村對我的影響,應該是眷村裡面那種生活的樣貌,還有母親在困境中,怎麼樣改善生活,她如何敦親睦鄰,與人為善。教育上,她覺得女兒也應該一樣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她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給我們很大的信任。爸媽都是在戰亂時想讀書卻沒辦法讀,所以很注重我們的課業。因為覺得沒有什麼依靠及資源,就只能好好受教育,將來有自己的專業,可以出人頭地。我媽還有一個特性,她在那樣的生活中,努力做各種副業,讓我們家小孩子的生活比別人好一點。

 

其實眷村家裡的兩性關係和一般傳統的閩客家庭不太一樣。眷村的女性都比較強悍,這種強悍其實是環境造成的。有些軍種的男主人,要跟著軍隊駐防移動。海軍三不五時要離岸、離島;空軍的地勤稍好,但稍有風吹草動,出勤睡跑道頭,檢查飛機彈藥,升空巡弋、備戰,都有得忙;陸軍駐防地點不斷改變,男主人更是長年駐守在外地。因此,一家之主的許多任務、工作大都落在女主人身上。因為這樣,男孩、女孩一樣要做家事,只要能讀書,一樣有機會往上讀。

 

我中學時到男同學家吃拜拜,吃飯的時候,他的媽媽、嫂嫂、妹妹都不上桌,只有他爸和他哥以及我們幾位客人上桌。我十分不安,覺得應該要請長輩一起吃,她們堅持我們吃了以後她們再吃。在我們家,客人來都是全家一起上桌。似乎眷村對於性別,沒有這麼大的分別心。

 

因為媽媽是四川人、爸爸是廣西人,我們的飲食習慣卻受到隔壁山東、河北的鄰居影響,超愛吃麵食。只要他們做了餃子、饅頭、包子或烙餅,都會送給我們,我們做的廣西芋頭扣肉、川味粉蒸肉,也會送過去,所以飲食在眷村早就變成一種超越地域的中華料理,像是小小的飲食聯合國。眷村多樣的飲食風味,長大後成為最美好的回憶外,也影響我對食物烹調的興趣。眷村在形式上好像很封閉、其實內在是開放的。普遍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父母從小告誡子女,我們沒有田地、房產,沒有家族背景,唯有讀書求學,才能自主、立足於社會。

 

問:眷村文學和五〇年代女作家的關係?

 

答: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到一九五五年,是反共抗俄的年代,國民黨認為國共內戰失敗在文藝宣傳的失敗,所以來台後蠻重視文化宣傳的。到了五〇年代末期,大家也都知道不太可能反攻大陸了,但是文化政策還是要推動,所以有軍職、黨職的文化宣傳單位,事實上,他們的反共抗俄,其實是蠻自然的,對共產黨造成的家破人亡,怎麼能夠假裝呢?那些都是真實的切膚之痛。

 

許多一九五〇年代女作家是軍眷出身,她們一方面要照顧丈夫和他的工作,一方面還要持家。因為寫文章有稿費,所以很多女作家,例如王明書,她在做家庭代工燈泡時,覺得自己好笨,再怎麼都不如人家快,後來知道寫字可以賺錢,而且比做電燈泡還多錢,所以就慢慢練,開始寫作赚外快,相較於那時候的物價,稿費算是不低的,每個月寫幾篇稿,要是寫得快些,都可趕上先生的軍人薪水,所以有些女作家寫作,是為了興趣,有一部分也是為了貼補家用。為了生活、教養孩子、安家樂業,她們必須要和現實結合。有一次我的演講題目是五〇年代的女作家,我用了「他們在打仗、我們在生活」的標題,意思是軍人要反共抗俄,可是做太太的想要安居樂業、落地生根。

 

所以不能籠統的說她們寫的都是大陸的事,女作家尤其寫的是她們的生活。她們更多是在描述立足在臺灣的生活面貌。

 

問:眷村文學在全世界文學裡非常特殊,在華人文學界也很特殊,就妳長期在文界的觀察,這些眷村書寫的文學家形成的眷村文學,在臺灣這個文學土地上發揮了什麼作用?它跟臺灣本土的鄉土文學有無衝突?或是融合?

 

答:我覺得沒有衝突,臺灣的歷史原本就充滿族群的增生、消長及分裂。眷村人一九四九年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中文學、眷村文學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在軍中有這麽多人寫作,衍生出來的軍中文學,就很自然地產生了眷村文學。他們的眷屬、孩子也有走上文學這條路,都會把自己生長的背景放進去。

 

眷村第二代成熟長大後,出現不少文學、藝術、影視方面優秀的人才,他們有自己的專業,他們用不同媒介,如影視、電影、書寫等留存記憶。到了眷村第三代,就對眷村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生活方式都變了,大概只有第一代、第二代才會對典型的眷村型態和生活方式有所感覺。

 

(摘自眷村雜誌《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發布日期:2023-05-28 20:37:41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