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全球經貿體制存在根本矛盾

 

問題的癥結不外乎,WTO的多邊貿易規則乃建立在商業運作自主與法治等信任基礎上,亦即國家與市場的界線必須大致清楚才行得通。但這遇到中國則拿他沒輒,尤其是各方對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經濟(「國進民退」更甚以往、國家角色更直接)已逐漸失去信任。例如,華為竟聲稱其股權為員工百分之百所擁有,但誰會相信?

 

知名的國際經貿學者,也是印度政府前任(二〇一四〜二〇一八)經濟總顧問蘇布拉馬尼亞姆(A.Subramanian),針對中國問題,曾為文分析並提出建議,教人眼睛為之一亮。

 

他認為,此時此刻或許正是美國與其盟友因為川普所獲得的「二次機會」。

 

主要由於中國並沒有信守其在二〇〇一年的「入世」承諾,特別是國家介入侵犯智財權和操控匯率這兩大問題最嚴重,美國和其盟友應聯手和中國就其在WTO的參與問題重新談判並議約。

 

包括中國不應再以開發中國家的身分享受優惠;針對人民幣匯率的低估指控應有機制加以明文監督;就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併購與技術取得,無論是國營企業或民營企業,有關中國政府角色的質疑,中方皆應負舉證責任。

 

面對中國,川普選擇的途徑是不假辭色與連環重錘。盡管高舉「美國優先」大旗,透過基本上不管他人反應的「單邊主義」我行我素(隱含不穩定、難以預測),引發對手不快、盟友疏離,然而川普的確也曾為國際經貿秩序帶來「創造性破壞」。

 

繼任的拜登總統顯然另有打算。除了在對中貿易方面繼續維持「懲罰性關稅」之外,在國際經貿、區域安全或氣候變遷等領域則傾向走回多邊或區域主義路線。但能否善用「川普衝擊」所創造出的有利局面,對中國日益擴張的行為有所節制與抗衡,更是至關重大。

 

就經貿而言,美國如何運用「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未來檢驗其言必稱多邊主義的成敗試金石。諷刺的是,近年來由於美國棄守,中國竟搖身一變成為WTO多邊貿易體制的捍衛者。

 

從績效來看,擁有一百六四個成員的WTO,截至目前仍未談妥啟自二〇〇一年的「杜哈發展回合」,最大的成果也僅是不涉及實質自由化的「貿易便捷化」。而WTO談判的裹足不前,相當程度也解釋了何以「自由貿易協定」(FTA)會全球蔓延。如此多邊架構,究竟能成就什麽事?

 

(摘自《隱藏的說客》,洪財隆著,衛城出版)

 

#隱藏的說客

#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

 

 

發布日期:2023-05-01 23:17:50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