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人民視角的巴勒斯坦

 

(包修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以巴衝突、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等名詞經常出現於國際新聞之中,該區域位於地中海東岸,屬於今日「中東」或「西亞」的一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上古時期,分別為亞述人、巴比倫人、埃及人、波斯人、希臘人及羅馬人等外族所統治。此外,該地區也是三大一神信仰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的聖地。然而,每當新聞報導巴勒斯坦或以色列時,呈現出的不外乎是衝突或緊張的場景。至於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到底在爭論什麽,則經常被新聞報導的衝突事件模糊焦點,或是新聞將衝突根源回溯至千年難解的歷史與宗教因素。

 

這幾年,臺灣出版市場有不少與「以巴衝突」相關的好書,例如美籍巴勒斯坦學者拉什德.哈利迪的《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與戰爭》與以色列學者伊蘭.帕佩的《這才是以色列:揭露歷史謊言和神話底下的以色列》,可說是當前西方社會了解以巴衝突的代表著作。兩位學者直指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前後,以色列政府的種族清洗政策及持續不斷佔領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才是衝突的真正根源。哈利迪與帕佩不約而同表示,唯有以色列政府還給巴勒斯坦人應有權益,以、巴雙方才會有真正和平的一天。

 

作者王冠云的《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與哈利迪及帕佩的人道關懷相互呼應。她親自到耶路撒冷、西岸及以色列境内採訪巴勒斯坦人及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猶太人,或是透過視訊、電郵訪問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其受訪對象包含小孩、青年、社運人士、記者、婦人及老人等。

 

冠云的書寫模式符合當前學界強調的人民視角,即大眾為了爭取應有的權益,透過組織及運動等方式,試圖去改變被宰制的狀態。巴勒斯坦獨立記者拉姆齊.巴魯德(Ramzy Baroud)經常以人民視角,描述巴勒斯坦人不願受外來勢力支配的決心。

 

當前有不少中文著作或文章談論「以巴衝突」,但冠云可說是少數跳脫獵奇視角,真正從人民視角來了解「以巴衝突」根源及現狀的臺灣人。由於巴勒斯坦及以色列無論在地理及心理上,距離臺灣相當遙遠,國人對此地區的認識不外乎以色列是臺灣學習的榜樣,或是巴勒斯坦人很暴力、很可憐的形象。這種刻板印象也許來自媒體、校園及社會團體長期的灌輸,形塑成臺灣主流對「以巴衝突」的認知。已故美籍巴勒斯坦學者愛德華.薩伊德在一九八O年出版的《巴勒斯坦問題》,即指出西方媒體對巴勒斯坦人的報導模式經常與難民及恐怖分子的形象結合。巴勒斯坦人無法為自己發聲,只有擁有權力的西菁英分子才有資格評價巴勒斯坦人。然而,由於全球化的進展,愈來愈多巴勒斯坦人透過各種方式,向國際社會表達不願屈服以色列占領的決心與毅力。冠云的這本書,依據其個人的採訪及生活體驗,勇敢地展現巴勒斯坦人反殖民運動的努力,值得讀者一讀。

 

(摘自 王冠云《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的抵抗與希望》推薦序)

 

發布日期:2023-04-12 13:26:57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