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一日遊

【念中文系、哲學系,也能變科技巨子】

 

◎台灣大學校長 陳文章

 

最近幾年,各國有些大學開始縮減、調整人文社科領域科系的規模,引起全球人才培育「重理工、輕人社」的討論。

 

但從高教培育人才的角度而言,理工、人社應無輕重之分,如今關於跨域知識學習的討論愈來愈多,科系之間的界線也隨之模糊,學子更已意識到其重要性。

 

因為這一代孩子的成長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透過科技輔助,他們從小接觸資訊的種類、管道比過去幾個世代多了很多,本來就對跨域的知識感興趣。

 

也因此,台大作為一所綜合型大學,並未縮減任何人社科系的規模,但提供學子另一種可能。

 

不可諱言,台灣是相對偏重科技、製造業的國家,當學子畢業之後面臨就業的現實,科技業實力近年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且薪資確實較高,自然出現學子朝科技業謀職的趨勢。

 

在高教培育人才的過程中,扎實的知識、技術或許能訓練出一名好的工程師,但要成為高階管理人才,甚至是好的領導人,其所必須具備的管理、溝通協調、領導力等技能,反而與人社素養更相關。

 

舉例而言,國內資安大廠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陳怡蓁、執行長陳怡樺,都是人社背景出身,大學分別就讀中文系、哲學系,卻成為科技企業的領導人,就連這次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來台宴請台灣廠商,趨勢科技也是座上賓。

 

由此可見,每個人未來投身的產業與發展,跟他原本攻讀的專業不見得相關,念人社的學子一樣具有優勢。

 

特別是當今全球熱議AI的發展,這項在人類史上象徵重大變革的技術,確實提供了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更高的便利性。

 

可是AI能培養一個人挑戰困難的勇氣嗎?可以讓一個人逐夢,或是心靈上得到富足嗎?不一定。

 

我們人類應該具備的特質,比如利他的服務精神,或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協調性,抑或是對於工作的敬業態度,都無法透過科技、AI培養,必須從人社面向的素養進行培育。

 

甚至近期備受關注的AI應用倫理,也脫不了人文社會的精神。

 

科技飛快進步,當然對台灣的國家發展很重要,但若僅有科技,少了人文素養,這沒辦法成就一個完整的人,或者是一個更為卓越的國家、一個好的經理人。

 

從過去的經驗也不難發現,科技進步的背後,始終有人文、社會的影子。

 

我以前常講,iPhone問世之前,有些技術本已存在,但當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開始思考,如何讓人類的生活更便利,在一支小小的手機放進很多功能,這就需要創新,不一定是整天研究技術的工程師所想得到。

 

另一個例子,是台大校友高民環創辦的衛星導航與智慧穿戴品牌Garmin。該公司最早以軍事用途的衛星定位為主,但團隊意識到,相關技術或許能與生活結合,逐步延伸至穿戴裝置,以此監測生理數據,有助於促進健康。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當你接觸到社會上不同領域的人,他們從不同視角、體驗提供你靈感,才能想到更多創新、創意的應用,甚至能改變世界。

 

我們常看到一些關於「幸福感」的調查,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感到最快樂的人,通常都不是科技發展最領先的地方,我們不該只是追求科技不斷發展,能否兼顧人的幸福感、心靈成長也很重要。

 

(文/摘自天下雜誌801期)

 

發布日期:2024-07-17 17:21:27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