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活蘭陽

【蘇東坡剖析「前赤壁賦」】

 

 

◎費勇

 

蘇東坡的〈前赤壁賦〉,我們在高中就讀過,我記得最牢的,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這篇賦是蘇東坡在黃州時寫的。一○八二年的黃州,家門口的江水讓蘇東坡感到了人世的艱辛、寂寞,寫出了〈寒食雨〉這樣的詩。但就在同一年,家附近一個叫赤壁磯的地方,他把自己融入歷史、山川、宇宙之中。

 

這一年七月十六日,一個月夜,蘇東坡和幾個朋友去赤壁泛舟遊玩。朋友在船上喝酒,吟誦《詩經》裡的詩歌。大家喝著酒,唱起歌來: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有一個客人會吹洞簫,大家唱歌時,他吹著蕭伴奏。蕭聲嗚咽,像含冤、像懷戀、像抽泣、像低訴。

 

蘇東坡聽了,有些憂傷,問吹簫的客人:「為什麼吹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那個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嗎?從這裡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年曹操攻佔荊州,順江一路向東,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是多麼的豪邁!如今在哪裡呢?

 

「像你我這樣的平常人,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艘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在天地之間,我們的生命像蜉蝣一般短暫,渺小得像大海裡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多麼想和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但這是一種無法實現的願望。人活著,大約就是無可奈何吧,我只是把無奈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而已。」

 

蘇東坡對客人說:「您知道水和月嗎?水好像不斷的在流走,但整體上,水在循環往復,並沒有流走。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並沒有缺少,也沒有增加,不過是浮雲飄來飄去,變換出圓缺,如果我們從變化的角度去看待,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每一瞬間都在變化。如果我們從不變的角度去看待,那麼萬物和我們是一樣的,都沒有窮盡,我們又何必羨慕明月呢?

 

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自己的規律,如果不是我該有的,一絲一毫也拿不走。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用耳朵去聽,聽到的便是聲音,用眼睛去看,看到的便是色彩,你去獲取不會被禁止,你去享用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聽後,馬上轉悲為喜,洗了一下酒杯,重新斟滿,又開始喝酒。把菜餚果品都吃完了,杯子盤子狼藉一片。大家互相倚靠著睡在了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蘇東坡把這一次夜遊寫成了〈前赤壁賦〉。

 

這篇文章用一幅畫面、一段對話,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療癒。

 

蘇東坡用了三個自然現象開解了悲哀的吹簫人,也開解了自己。

 

第一個自然現象,就是月亮和江水,雖然月亮和江水時刻在變化,但實際上,它們的本體一直沒有什麼變化,還是那個樣子,由此推導出變化的視點和不變的視點。任何事物,都應當從兩個視點去觀察,就不會執著,也不會消極。

 

第二個自然現象,是大自然裡的萬物,都各有造物主,都各有自己的法則,不屬於我們的東西,一分一毫我們也無法取走。屬於你的東西,你不想要,它也會去找你。

 

第三個自然現象,就是大自然的饋贈,不論窮人富人,不論什麼種族的人,只要有感官,就能感受到自然,就能享受到無處不在的風景。這種自然的風景不會窮盡,但我們常常忘了抬頭欣賞月亮,忘了家門口小路上的小樹、小草、小花、小溪流……。

 

 

(摘自大是文化:《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

(畫作/昶懋玉蘭園鄰居 陳映潔Injie

 

發布日期:2024-04-27 22:11:48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