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活蘭陽

【讓學生到老人院傾聽與寫作】

 

◎須文蔚

 

國文教育要如何改革?我總覺得不是文言或白話的比例的問題,更不是文學與語文教學消長的問題,而是國文教師是否「生命在其中」?

 

x x x x x x x x

 

月考完,有個女孩頭低低來到陳嘉英的辦公室,她聲音顫抖:「老師,老奶奶不見了!」

 

「怎麼了?妳怎麼知道的?」

 

「因為月考,我晚了一個星期去探望她,昨天去老人院時,她的房間裡所有東西都清空了,我當場就放聲大哭。」

 

嘉英老師拉起孩子的手,很多老師安慰她:「別難過,這是生命的歷程,老奶奶其實一直都在那裡的。」

 

這是一門在景美女中的國文課,陳嘉英老師帶領著學生走進文山區的老人長照中心。起心動念是希望學生的服務學習時數不要空轉,不只是掃掃地,或蜻蜓點水似的志工服務,期盼學生貼近老人家,傾聽封藏在歲月中的故事。

 

課程一開始,就面對了溝通的困難。

 

陳嘉英設計了一個暖身的活動,讓同學們詢問長者名字的由來、意義和背後的祝福。原本老人總說沒有故事可說,因為這個簡單又難以回絕的問題,回溯時光之河,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殷殷探詢父母如何從字典、命盤和八字間,以名字祝福紅嬰仔。當老人打開了記憶的水閘,學生們要承接的就是長者腦海中流洩出的青春、流離、衝突等雜陳的滋味。

 

經常去拜訪,老奶奶和小女孩慢慢成為無所不談的忘年交。小女孩會抱怨:「好煩喔!總有念不完的書,總有考不完的試!」

 

老奶奶說:「好羨慕你可以上學,我小時候為了躲避空襲,學校都停課了,完全沒有讀書的機會。」

 

寂寞的老奶奶還會拿出老照片,兩人就攜手走進一個風華正茂的舊時光。小女孩讚嘆:「妳穿旗袍好漂亮喔!」

 

陳嘉英記得學生期中的回饋,其實一九四九的記憶不只存在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學生所造訪的老奶奶身上有精彩無比的傳奇,歷史課本裡找不到,更鮮少有其他書籍記載下來。透過中學生的筆,再現了一則又一則原本深深埋藏在客家庄、原住民部落或是大江南北的往事。

 

有個小女孩告訴嘉英老師,原來我照顧的老奶奶在大陸的時候,是個千金大小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頗為驕橫。因為戰亂來到臺灣,成家之後,落地生根,為母則強,承擔起生活種種的重擔,以無比的隱忍面對生命的挑戰與折磨。對於小女孩來說,以為在小說裡才有的苦楚與荒謬,活生生出現在眼前,寫下的心得毫無保留道出了精神上的衝擊與成長。

 

高中女孩身上也開始產生微妙的性格變化,她們變得更為主動、親切與好奇,平日與自己爺爺、奶奶往往無言以對的親子關係,竟也轉為開暢疏朗,撒嬌聊天不在話下,孩子們在餐桌上也開始進行口述歷史了!

 

曾經獲得臺灣師鐸獎的陳嘉英老師知道,出這個作業及溫馨又冒險,學生總是侷限在狹仄的生活空間中,沒有辦法擴展寫作的題材,而文章的好壞首要就在「選題」,若要突破選題的貧乏,就必須開拓生活經驗。她常引用張大春再一次報導文學獎評審中提到:「報導文學寫作其實植基於一個『發現』的理想,構築於一種『發現』的過程。」因此她希望學生要不斷自問:「我的作文究竟『發現』了什麼值得好奇的人、事、觀點和想法?」

 

陳嘉英一直記得,那位來到辦公室哀逝老奶奶的女孩所寫的作文:「我在黃昏的時候走到那個長長的廊道裡,好幾次奶奶是笑著從那邊迎接我的。後來我站在門口,知道奶奶的東西都已經不在了,於是我沒有敲門,那麼我就會相信奶奶是在裡面等我的,只是我還沒有叩門而已。」

 

(摘自時報文化:《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

【從宜蘭經驗看台灣、談我們的未來】

昶懋玉蘭園 徵文比賽 Ⅱ

報名簡章下載連結:https://reurl.cc/M4K8kX

--------------------------

 

發布日期:2024-04-15 19:02:53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