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活蘭陽

【十元銅板換來鄉土的感動】

 

◎須文蔚

 

國文教育要如何改革?我總覺得不是文言或白話的比例的問題,更不是文學與語文教學消長的問題,而是國文教師是否「生命在其中」?

 

x x x x x x x x

 

苗栗高中的黃琇苓老師有個暱稱「國文界的賈伯斯」,她熟稔數位科技融入教學,無論是地理資訊系統、社群網站或是數位攝影都難不倒她。她熱血的跨領域教學方式,一反傳統文學課程「知人論世」的方法,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立體化作者的生平介紹,讓學生理解作家一生壯遊,流離,貶謫的歷程,從古人流轉山河間,體會大道多歧,人生實難的哲理。

 

在位於山城的中學教書,面對城鎮中沒有書店,學生都沉溺於手機,閱讀習慣難以生根,學生在課堂上通常是片面接受知識,不易活用於生活中。喜歡旅遊的黃琇苓很早就開始接觸Google Earth,利用衛星定位、地圖與街景照片整理旅行資料。有一天在準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突然想起何不讓學生上網瀏覽實境?不是要比紙本的照片更為逼真?

 

在教學上,她重新省思文本與文學史,找出作家曾經行旅過的路線,進一步把地理圖資與多媒體系統整合到課程中,學生因此可以看見徐志摩依依不捨的康橋,更可以觀察作者生涯的移動路線,理解文學源於人間,文學就是人生百態。

 

更重要的是,一般老師帶領學生讀蘇軾的傳記資料時,他所走踏過的瓊州、黃州、杭州或常州都只有一字之差,殊不知在沒有飛機、高鐵、火車與汽車的年代,要在遙迢的山河大地上行旅,何其困難?當學生比對地圖後,都萬分感嘆。透過簡單的車馬,歷經風霜,政敵環伺,滿懷悲憤,竟然能堅毅的不斷突圍,留下啟發人心的詩文,心頭自然會湧現無限感慨。

 

黃琇苓為了豐富教案內容,把臺灣豐富的數位典藏資源應用在教學上,更進一步帶動學生一起從藍鼎元的〈紀水沙連〉一文發想,師生一起整合歷史、文學與地理資訊。黃琇苓強調,透過一個旅行者的觀點,原來別人是怎麼看你,或是你自己親身去訪談周圍的人怎麼看你這個人。學生開始展現出異質性,增強了生活的感知,不再浮光掠影,生命書寫的深度與廣度都更絢麗多彩。

 

當作業指派學生採訪苗栗不同族群的住民,青年走訪了山線的不同車站,和老人對話,筆下湧現出一個老齡化的臺灣,一個沒落的火車站,以及沉澱在鄉野中獨居老者的悲哀。這些人、事、物對學生來說都是生疏且新鮮的,他們開始說一個個故事。在老師命名為「種族山海經」的單元中,這些來自現場的小故事打動了老師,黃琇苓帶學生參加誠品的高中生創意閱讀計畫,先細讀劉克襄的《十五顆小行星》,然後鼓勵學生透過手機查找鄉土、文學或旅行的資訊,組成討論群組,交換訊息。最有趣的是她設計「十元的感動」活動,發十塊錢給每個學生,要求他們思索如何跟在地人交換一個連結,展開與陌生人的一場對談,讓學生走進鄉土中。

 

小小的十元銅板,換來不少好故事。

 

一組同學到了苑裡,對環境相當陌生,一籌莫展,左思右想,都不知該如何展開「十元的感動」計畫,於是走到菜市場,看到一個賣芭樂的小男孩,箱子上標示一顆十元 ,學生買了一個,就問起小男孩:「為何在寒假期間不出去玩,要在這裡做生意?」

 

「因為家境很窮困,必須要幫忙家人賣,但站在市場的角落,都沒有人買。」

 

這群學生熱血湧上心頭,就捲起袖子,幫忙在市場中叫賣芭樂,讓主婦們看見小男孩滯銷的水果,順利推銷出一箱芭樂。從顧客變成幫手,從報導者變成參與者,十元銅板生出魔力,激發出學生的同理心和實踐力。黃琇苓說,學生筆下湧現土地的感動,不再只是作家書寫的苗栗,而是這個世代, 十七歲孩子所看到的苗栗,是一個有情世間。

 

黃琇苓沒有讓學生只目眩神迷在多媒體上,她以生活化與思辨性的主題帶動學生走進鄉土,不是記錄者或旁觀者,而是在一趟又一趟的旅行中,每個十元銅板都交換到多元繽紛的感動,也證實了現在的孩子並不是冷漠,並不是討厭課堂,只是沒有找到可以付出熱情的場域,一旦他們生命中能接觸到弱小者,在能力所及之處,他們就會起身,以創新和熱血的方法,實現新時代的社會主義。

 

(摘自:《怦然心動的文學課》,須文蔚著,時報出版)

 

微笑台灣托特包 / 簡約白色系 / 大容量單肩包 / 內含收納口袋 - 設計館 Green Grass Home 手提包/手提袋 - Pinkoi

 

 

 

發布日期:2024-04-12 16:55:50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