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活蘭陽

【文章與遊戲碰撞出社會改革的沉思】

 

◎須文蔚

 

李明慈在中山女高教國文多年,一直思考如何促進同學的思辨能力,特別是如何把抽象的觀念:責任感、承擔或自由,轉化為具象與可以描述的對象。

 

二○一四年暑假來到北歐,李明慈此造訪諾貝爾和平中心,無意間走進了一個手工藝品的展間,展示了遊客以「毛根」折成的手作創意。和平中心在此以「自由」為題,希望不同國家、種族、膚色的遊客能反照內心,折出表達「自由」理念的手作,完成後寫下創作的理念及內涵。

 

當時困擾著李明慈的還有一個社會現象,臺灣瀰漫著一股追求「小確幸」的風潮,願意投身社會公益則少,討論美食美景者眾,當思辨大環境要如何改變時?指責政府的聲量不小,但願意一起承擔的聲音渺不可聞。正好她準備講解〈岳陽樓記〉,那麼究竟要如何呈現這篇鏗鏘有力的文章?

 

李明慈再次細讀范仲淹的上〈岳陽樓記〉,深入作者憂跟樂的思想,發現其中重要的關鍵詞就是「承擔」,於是她希望連結課文,帶動學生思索個人承擔與生命提升的方法。十分湊巧的是,與她共同備課的朋友,傳來幾篇文章,張系國提出相當尖銳的批判,台灣人最愛的是小確信,根本是最自私的想法。相反的,也有文章談創新事業,提及小確信的願望是台灣的競爭優勢。於是她讓同學在課文之外,先看這兩篇文章,讀後討論:「何以知識份子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期待透過一系列的辯論,師生共同思索「承擔」實際的意涵為何?

 

既然「承擔」是重要的意念,雖然相當抽象,但就如同她在諾貝爾和平中心所見,一旦能折出具體的象徵物,便會展現出眾聲喧嘩的效應。於是在第一天的討論後,下課前,老師交代了一個功課:「請同學回家思考一下承擔的各個面向,沉澱一個晚上。」第二天繼續討論前,老師拿出「毛根」,讓同學一起玩手工藝,主題就是「承擔」。

 

劉力萌同學說,從毛根的本質來看,毛根能屈能伸,代表著承擔者應有的特質,如同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郭貞儀折則打了個領結,遙想兒時,興沖沖的打開父親的衣櫃,套上那深色西裝,抓起領帶,卻不懂領帶的繫法。但在父親的疼愛中,發現自己要先負起責任,懂得穿上制服、繫上領結、綁好鞋帶,自己前進。

 

游謹瑜則折出一個紫色的圓圈,連結著一個藍色的階梯,如何通過重重困難,步向完滿,是她思索的結果。畢竟承擔有時候是繼承他人的重大責任,有時候是開創未來,任務沉重都需要寬大的肩膀,或大肚容忍,或是圓滑的性格,都要努力連結大眾,擔起自己跟眾人的重擔,所以她看重的是「連結」的困難。

 

經過同學的闡述與討論,讓「承擔」有了更多不同的面向與深度,學生更加理解:如果青年都不願意承擔公共事務,臺灣有可能陷入危機中。而因為承擔,連結了眾人的苦難,可能會受到批判誤解,更有可能在心神上有巨大壓力,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就成為領導者必要的修煉。

 

當整個課程快要結束前,李明慈還提出了《社企力》一書的閱讀心得,和同學分享社會企業的貢獻,讓同學思索大環境的改變,究竟要仰賴商業、政府或是有其他的力量?在各國社會企業的發展中,為了讓街友自立,英國的社企訓練他們能為旅客導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或如來自臺灣的哈佛畢業生喬琬珊成立時尚織品公司Shokay,收購西藏的氂牛絨,生產具有時尚與設計感的紡織品,創造價值,協助改善西藏遊牧民族的生計。反覆講述新例證之下,小確幸未必不好,也有可能說明了年輕人認真過活,有獨特品味,和〈岳陽樓記〉的精神遙相呼應。

 

李明慈生動有趣的國文思辨教學,閱讀的材料是古典的,寫作前的思考則是遊戲的,同學在詮釋與論證上則是會碰觸到非常多新鮮的、新穎的、當代的問題,包含了公眾人物怎麼做決策?又該怎樣容忍與負責?以及所接受的屈辱與誤解有哪些?當代人又該如何從商業、政治或社會企業中挑起世人的悲喜?在這個普遍追求小確幸的時代裡,李明慈的課程設計跨越代溝,讓新生代鄭重思索生涯發展的多重機會。

 

(摘自時報文化:《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發布日期:2024-04-04 12:16:21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