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中國人消極幕後:歷史的垃圾時間】
◎《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
我出生在一九八〇年代的中國,從有記憶以來,中國人的集體情緒都是「向上」的。儘管有許多不平等,有不公不義引發眾怒的社會事件,有天災人禍的人道慘劇,但絕大多數人,不管是什麼樣的政治光譜、階層地位,多半都覺得時代會進步,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中國已經打開的門不會關上。
我從沒遇過像今天這樣的集體低沉。人們不再相信未來會變好,反而愈來愈篤定相信,好日子結束了。我的父母也說,文革結束後,他們從沒有遇過這樣的社會氣氛。
疫情前少數人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的深層問題逐漸顯露且難解。他們可能是重點產業的企業家,可能是掌握了一線數據的經濟學家,也可能是政策研究者。
但疫情後,不需要研究,多數人在生活裡就能清楚感知到什麼是裁員、失業、消費降級、資產大跌、通貨緊縮。
更要命的是,疫情間的「例外狀態」已經過去,經濟與信心卻怎麼也回不到疫情前。
疫情期間,各地僵硬的封控政策,也顯露出北京核心決策層的「運動式執法」(編按:運動指全體動員)、「運動式行政」與「備戰」思維,用在社會或經濟層面,會是什麼效果。
近年如緊箍咒一般加強的「國家安全高於一切」、「反間諜」、「抓間諜」主旋律,令民間充斥義和團式的反美、反日、武統台灣輿論。
與此同時,公部門人員繳交護照報批才可出國,民間的國際交流項目大幅減少,以疫情為由關上的門並不再完全打開,人們也意識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開放」主旋律已變調了。
與「歷史的垃圾時間」同時在網上流行的,還有一首老歌——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主題曲〈北京歡迎你〉。
不管是親歷過北京奧運的人,或是當時還小的年輕人,重看這首歌的歌詞和MV時,都會驚嘆曾有過這樣一個時代:七十四位中港台及東亞明星一起演唱,歌詞朝氣蓬勃地寫著,「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不管遠近都是客人,請不用客氣……北京歡迎你。」
這首歌的作詞者是林夕,華語流行歌壇半數情歌出自他手,一九年他深切關心香港社會運動,寫下大量直言批判時事的文章後,離開香港,移居台灣。
林夕不能再回香港,更不要說北上,北京不再歡迎許多人。老歌這一次流行,和「歷史的垃圾時間」一樣,人們都是默默轉發,不加什麼評論。彷彿心照不宣:好日子不會回來,壞週期要開始了。
(摘自天下雜誌8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