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從《黃昏的故鄉》到《足芳足芳》】
告別悲情 新台灣精神成形
◎草地TJ
我對本土音樂人的動態未多關注,所以對「李竺芯」一無所知。但這個禮拜,一切不同了。
我接連收到朋友傳來她的詞曲創作:《拌拌咧》、《台灣查某囝》、《足芳足芳》。初聽,就被創意所驚豔。更驚喜,歌曲流露出生命的姿態。那種旋律和歌詞,明顯是從台灣這塊土地所蘊育,卻已不再悲情,只專注呈現對生活踏實的掌握,一種隱藏於溫柔的豪氣,一種跌倒後拍拍塵土、樂觀前行的自信。
這樣的氣質,正是當今台灣社會早已具備,卻少有人鮮明點出來的事實與成就。
多年前,和許多留學美國的朋友一樣,我思鄉情切時就唱《黃昏的故鄉》,那是文夏填詞、借用日本曲調的歌,描寫被威權壓抑的弱勢者無奈與悲情。那個年代的台灣歌謠總帶著抒情的哀愁,宛若在風雨中低語。那時的鄉愁,總夾雜著文化漂泊與身分迷惘。
《黃昏的故鄉》已走過一甲子,台灣歌謠是否走出悲情?李竺芯的三首歌給出一個爽俐的答覆。自在地生活於自己的文化,並與生養她的土地自然連結。這種自然,不出於宣示,而是生命的流露。自信、自主、自在,對土地的熱愛,修築出不假修飾的底蘊,不僅動聽也令人動容。
李竺芯的創作,反映她所捕捉到的台灣:一個已走過創痛,而逐漸長成的社會。有著自信與豪氣,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踏實。她的聲音遠離怨苦悲鳴,拋出成熟的回眸與前行。
我們曾經努力定義「台灣文化」,李竺芯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文化是活出來的日常。她沒在刻意強調什麼,每一段旋律與詞句,卻都出自這片土地,也自然跨越語言年齡階級,而種入人心。
從《黃昏的故鄉》的悲情到《足芳足芳》的自信;從借用他人旋律承載鄉愁,到用自己聲音演唱生活,中間是一條漫長路。今天終於能自然地說:我們唱的是自己的故事。
(作者是工程博士,摘自2025/7/3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