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陳彥君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

 

每週五打開三道門,她助11萬逆境少年重生

 

◎文/楊竣傑

 

陳彥君的母親是少年矯正學校「誠正中學」的認輔志工,她從小閱讀青少年寫給母親的信時,即萌生「為何可以當好人,他們卻要當壞人」的疑問。

 

耳濡目染下,陳彥君考取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〇八年畢業後,加入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至今。

 

「她相當安靜、個性穩定,總能使命必達,」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秘書長江元凱看著陳彦君從一名社會新鮮人,逐漸獨立在雙北、桃園開拓青少年職培、關懷據點,認為陳彥君具備「發展型人格」,不會自我設限。

 

江元凱提到,協會於一六年找到台北市松江路巷弄內「未來咖啡」的現址,當晚,陳彥君連夜做出募款網站,「她每天都在找資源,想方法多幫助孩子。」

 

在外人眼中,陳彥君最瘋狂的故事,卻是從〇八年起,每週五都踏進法務部矯正署少年觀護所,陪逆境少年上課、聽他們哭泣,協助逾十一萬人次的堅定意念。

 

「一踏進門,我就發現這輩子可能離不開了,」陳彥君回想首次進入少觀所上團體課程,得經過三道門,她深深感受到三道門,把少年跟社會隔得這麼遠。

 

陳彥君曾看著所內少年被罰青蛙跳,也有少年入所後不知所措,她想方設法讓少年擁有第二次機會的毅力,成為她每週五不是在少觀所,就是在前往少觀所的路上。

 

「有沒有吃好?睡好?」陳彥君年復一年地設計課程、培養志工,因長期與少年培養建立信任感,只要少年口中的「小欣姐」關心一句,就讓平常深感不被理解、無人關心的少年哭得唏哩嘩啦。

 

與陳彥君熟識十多年的少觀所前副所長、現任台北監獄副典獄長許國賢透露,他曾為某位出所少年找資源,但少年出所後就消失,讓他沮喪不已。

 

陳彥君得知後,語氣輕柔地告訴他,「我們在少觀所,就是在播種,只是不曉得何時會開花;你做的努力,少年都知道,至少你已撒下種子,隨時都可能開花。」

 

難道陳彥君不曾感到挫折?

 

「我沒有要替他的人生負責,」陳彥君解釋,她只是搶在少年屆滿十八歲前的「黃金期」,爭取對方翻轉命運的機會;但少年終究要選擇人生方向,「把期待放在孩子身上,對他們也不公平,」她微笑地說,「把我們忘記,才可能過新的人生。」

 

但對曾是逆境少年的阿富(化名),那一幕卻怎麼也忘不了。

 

曾吸毒、販毒,二度進出少觀所的阿富,某日在未來咖啡上班前吸毒,導致在廚房內出現幻覺、幻聽,不斷哭泣、顫抖。

「當時小欣姐沖進中島台,眼神溫柔地蹲著陪伴我、替我禱告;他們如此接納我,才讓我有機會,把握得來不易的機會,」今年二十五歲的阿富,感受到這種關懷,因而立下成為助人者的想法。

 

「小欣姐,我考上了,」陳彥君記得很清楚,現為某國立大學社工系大四生的阿富,靠在辦公室門上報喜,眼睛發亮的表情她歷歷在目。

 

十七年裡,在陳彥君守護下,有人考上心理系、法律系,也有過度依賴毒品的少女,考取中餐丙級證照,變成店長。

 

走進陳彥君的辦公室,桌上是滿滿一疊少觀所少年的來信。

 

或許是理性與感性交織,讓陳彥君在這條路上的熱忱不減,走得遠也走得廣。那一封封信,既是她與逆境少年的連接,更是當年無能為力的她,至今為無數少年開啟第二次機會的動章。

 

(圖、文摘自天下雜誌825期)

發布日期:2025-07-03 13:17:36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