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演藝圈的服裝救援高手,一針一線縫出星光】
◎文/鄭景雯
舞台燈光閃爍,觀眾的焦點都在歌手Ella陳嘉樺身上,她光彩奪目,載歌載舞。
突然「啪」一聲,她發現內搭胎衣肩帶竟斷了!上萬隻眼睛盯著舞台前方,她故作鎮定,轉身透過耳麥跟後台說,「佳珍姊怎麼辦,肩帶斷掉了!」
五十九歲的林佳珍不慌不忙,快速穿好針線,在短短一分鐘的換衣時間,瞬間縫好衣服,化解危機。
無論是演唱會、時尚走秀、三金典禮後台,明星、造型師都不能沒有林佳珍。她是演藝圈出了名的修改師,從蕭敬騰、賈靜雯、李安、舒淇,服務超過兩百位明星藝人。
藝人在鏡頭前需無懈可擊,服裝安全感不可或缺,「看到佳珍姊,一切就放心了,」修杰楷說。
林佳珍的縫紉之路,始於一九六〇年代花蓮瑞穗一個純樸小鎮。當時台灣紡織業正值高峰,她出身貧農家庭,念玉里高中家政科,「以前什麽都要學,烹飪、手工藝、會計,」林佳珍說,學校什麽都教,每項科目都嚴格驗收,奠定日後的基礎。
高中畢業後她獨自北上,做過成衣廠女工,婚後為了兼顧育兒與生計,她在晴光市場租下一個小攤位,晚上接家庭代工,慢慢磨出縫紉實力。
她的手藝細膩改出口碑,口耳相傳到精品業也拿客戶的衣服給她改,成了精品業務口中的「最後一道救援」。
因為改的量多,收送件需求大,最後連林佳珍的先生都辭去港點師傅的工作,夫妻倆全心投入修改事業。
九〇年代的台北,精品都要進駐到最前衛的中興百貨,許多業務建議她把工作室搬到鄰近的長安東路上,方便就近取貨,一搬就是三十多年至今。
九〇年代國外掀起超模文化,台灣的時尚也萌芽,常有許多走秀活動,但衣服不可能符合每個模特兒的身形,而林佳珍卻能把衣服修改到襯托人體線條,隋棠、陳庭妮等都是她從初出道一路改到成名。
「做這行最重要的是溝通,」林佳珍說,修改師除了要有縫紉技巧、對衣服版型結構了解,最關鍵的是能否聽得懂客戶的話。
她坦言,年輕時曾因為和客人溝通不良大吵一架,「吵一吵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技術還不夠。」
之後接觸佛門修行,學會調整心態,將負面回饋轉化為改進動力,「是客人讓我進步,很感謝他們,都是我的老師,」林佳珍露出甜美的笑容說。
她常對客人說,「我不保證你會滿意,但我保證會做到最好,」不輕易承諾,也不願將就修改品質,是她的最高原則。
林佳珍技術好,好到修改一件衣服要排隊等四個月、半年,客人都願意等。工作室滿滿明星簽名,一路從白牆簽到天花板,代表著對她的信任。
談笑間,她的眼神突然停在「國標舞女王」劉真的名字上。「她還沒出道時,我就幫她改比賽舞衣,」談起故人,林佳珍收起笑容陷入沉思。
劉真開刀前一個月拿衣服給她改,還帶來一塊桃紅布,原想訂製母女裝。沒想到那套衣服,永遠沒有機會完成,布料至今仍靜靜放在工作室一角。
她修改的從來不只是衣服,每一針一線,縫合的也是故事與情感。
這份職人手藝講求耐心與專注,卻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投入。「現在接案的師傅,有些半個月就能賺五萬元,但還是找不到人願意做,」林佳珍無奈地說。長時間久坐、與針線為伍,註定是一條寂寞又講究的路。
幸好,這條路她沒有獨行。陪她奮戰數十年的老班底仍在身旁,而從小在工作室耳濡目染的女兒翁慶瑜,也接下了媽媽的針線。
「每次出去,人家一聽我是佳珍姊的女兒,就馬上放心了,」翁慶瑜笑說。她不只延續媽媽的技藝,更承接那份對服裝與人的深刻責任感。
林佳珍從沒有站上過舞台,卻讓無數人因她而熠熠生輝。
她的主場從不在鎂光燈下,而是在後台、縫紉機前,以及每次臨陣救援的針線之間。如今,這份不被看見的光,正一針一線地被下一代延續。
(圖、文摘自天下雜誌8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