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以感恩心來奉獻報恩】

 

◎聖嚴師父

 

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對我最大的恩惠,不是給我經濟的資助,而是用「養蜂式」的教育方式培養我。養蜂人把蜜蜂帶到有花的地方,讓牠自己去採蜜,牠採了蜜自己吃,多的還可以供給人吃。我的師父用這種方法教育徒弟,並且告訴我:「很多人用養金絲鳥的方式教育兒孫,兒孫一定不會太好。因為金絲鳥天天要準備美味的食物餵牠,常常要照顧牠,但牠卻不能夠生產對別人有用的東西。」

 

由於我師父對我的教育方式,訓練出我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再加上遇到任何問題,我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原則,用智慧來處理事,用慈悲來對待人,處理以後就放下,心中不再罣礙了,因此逆緣對我來說,不是困擾,而是值得感謝的因緣。

 

上報四重恩 報恩要及時

 

觀世音菩薩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已能度一切苦厄了,但他還是以種種形相、身分,來到十方世界廣度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而其慈悲心則是從感恩心而來。

 

報恩要及時,不要等到要報恩的時候,才發覺已經沒有機會了,而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隨時隨地心存感恩,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奉獻的時候,態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捨心來付出,否則便會自以為是施恩者,產生自以為了不起的心態,認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對方回饋,這是不知慚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務的人,則要把對方當成恩人,感謝他的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著奉獻、供養、感恩、報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獻,另一方以感恩的心來接受。

 

學觀音菩薩 以利他來利己

 

很多人嘴上說是奉獻,其實心裡是在做投資生意,今天給了些什麼,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饋,事實上,這是利益交換,不是報恩,也不是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沒有條件的。

 

凡夫眾生討厭苦難、逃避苦難,結果反而經常被苦難所困擾;菩薩不逃避困難、苦難,卻能深入苦難中來度苦難中的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初發心菩薩以利他來利益自己,以利他為目的,沒有想到對自己是否有利,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四感」就是要我們感化自己、感動他人、感謝順逆緣、感恩奉獻,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發廣大願心,如此就能夠經得起苦難,不但不以苦難為苦難,同時又能夠在苦難之中救濟苦難,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的菩薩精神。

 

(選自《佛法的知見與修行》)

(攝影/林宜靜)

發布日期:2025-06-25 16:52:05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