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培養自己的味覺美學】
◎江振誠
人的味覺是從小到大逐漸養成的,與我們的成長和教養有關。有一回,我在一所大學演講,聽眾是來自全台約八十位高中和大學餐飲科系的老師,會後有一位老師問我:「你覺得我們現在的餐飲教育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要怎麽教育我們新一代的學生?」
我回答說,我們現在教學生烘焙麵包,最直接想到的就是找吳寶春來教,而且最好照抄他拿到世界冠軍的「米釀荔香麵包」,學生在課堂上一五一十記住整個製作過程與細節,甚至同樣選用彰化縣芬園鄉的荔枝乾、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的小米酒、埔里鎮的有機玫瑰花瓣,再加上核桃及老麵,正確無誤、依樣畫葫蘆的照做。或許這是很多人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案,但對我來說,正好相反。「世界第一」的標準是別人設定出來的,但真的適合每一位學生嗎?每個人照著做就能變成世界冠軍嗎?
長久以來,在應試主義的制約之下,我們總預設了某一類的「標準答案」。
對我而言,味道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展現,好的料理說到最底層的核心,並不只是煎煮炒炸的技術層面,而在最後呈現怎樣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要建構屬於自己的審美,培養自己對於美的鑑賞力。
這種審美鑑賞力不是按照食譜,依頼標準答案就可以得到,它來自於長時間用心揣摩,經歷無數次手與腦、心與情的投注,關於色聲香味觸,方方面面的舔嘗吮舐,才能一步步心領神會。美,只能領悟,無法給予。
如果今天請來業界最有名的大廚,到學校示範怎麽做洋蔥湯,做完後把成品拿給每一位學生品嘗,大家都會一致認為這就是世上最好喝的洋蔥湯嗎?應該不會。
但如果我們邀請十位主廚示範,做出十款洋蔥湯,讓學生品嘗後選出他心目中最好吃的一款,並說出理由,這時,每個人對於「好喝的洋蔥湯」的認知,就會開始浮現。有人可能因為這一款洋蔥炒比較久、味道比較濃而覺得最棒;有人可能因為另一款的香料放比較多、味道更豐富而覺得好吃。任何一種理由都可以,但這也才是最重要的,當學生找出「覺得好吃」的原因,才能據此建立起自己對於「美味」的邏輯。
當接觸的料理愈多,也就能透過同樣的篩選方式,建立起屬於自己對美好味道的敏感度,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味覺美學」。老師只能引入門,帶領學生自己去理解「美是什麽」,但絕對不能告訴他們「什麽是美」。我從來不希望,十位學生上完課之後,只會做出同一款「江振誠的洋蔥湯」。我更期待,十位學生可做出十款不同的洋蔥湯,而每一款都是學生依據自己對於「美味」的理解,所做出自己認為最好吃的版本,這才是我心目中美學的養成方式。
同樣的,教學生做肉丸,我不會找有名的業師來教,而是在課堂上提供十種不一樣的肉丸,由他們吃過之後,讓大家討論:「你覺得哪一種肉丸最好吃?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是皮炸得QQ的最好,還是內餡包著筍絲的最有口感,或是蒜泥拌醬味道最濃烈的那一個?」讓學生找到自己最有感覺的肉丸,再開始教授做法。
審美如此,一個人選擇老師的邏輯也一樣。當一個學生在打磨自己成形的過程,想要找到自己的師傅或老師之際,到底要找名氣最響亮、世界第一的老師?還是對你最有幫助、最適合的老師?答案在你自己。如果你缺乏內在的判斷力與鑑賞力,人云亦云,你不一定知道某位大師或名人是不是真正適合你。你也許一開始想要跟風做冠軍麵包,但試過之後,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其實是吐司,不是「米釀荔香麵包」。
同樣的,每天都有不認識的學生在臉書或IG私訊問我:「Chef,我現在畢業了,你覺得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你覺得我可以去哪裡工作?」我總告訴他們,你必須挑一個自己喜歡的餐廳,那裡的料理令你神往不已,從你真正喜歡的餐廳開始,而不是選擇名氣大、談論度高、看起來很酷的餐廳。你必須保有開放的心,listen to your heart ── 傾聽自己的心聲,同時尋找自己真心所愛的答案。
(摘自《工作美學》,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