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換位思考,打開不同眼界】
◎江振誠
一般餐廳大致切分為冷盤前菜、熱菜、甜點,某種程度像是一間廚房裡又往下分割成三個不同的部門,如同三台機器各自運作,涇渭分明。傳統的方式開餐時,冷盤的廚師在拌沙拉或做前菜;熱食組忙出餐時,點心房的人幾乎都沒事做,站在那邊兩個小時,等到客人陸陸續續吃到甜點才開始忙。每個人只限於自己的部分,各做各的。這是一般中西餐長久的做法,沒有人質疑,基本上我的老師也一直都遵循傳統方式,將冷、熱、甜點等工作項目幾乎完全分開。不僅人工成本較高,也缺乏協作同工的彈性,每個人的才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但我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是所有人同時一起動作?
對我而言,沒有永遠不能夠動搖的架構。所謂的「標準」是可以被打破和改善的,所以我在自己餐廳內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分類和分工,每一道菜都有相似的結構,裡面一定有醬汁、調味,且各具不同質地,譬如軟的、凍的、Q的或脆的。由於從前菜、主菜到甜點都有調味,所以調味組從頭到尾都要動起來。每一道菜也都有質地呈現,因而做質地的人也一刻不鬆手。同樣的,每道料理都需要搭配不同醬汁,所以做醬汁的人面對每一道菜,都必須展現他對醬汁搭配的理解。
這樣的好處是,首先,人員編制可以更少、更精準、更投入;其次,所有人隨時都在動,不是只有前面動,後面不動,或者後面動,前面不動。好比一支錶每一個齒輪勢必都緊扣無誤,一個啟動,全部都動,沒有一顆例外,否則誤點會愈來愈嚴重,喪失手錶計算時間的功用。
這樣打破常規的做法,剛開始的確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建立。廚房裡分工協作如此緊密,甜點師傅雖然負責做甜點,但也了解前菜在做什麼,因為他也參與;而做前菜的人也知道後端的甜點,因為他們也以自己的專才參與其中,結果不僅提升自己的專業,未來的發展與眼界自然也不同。
管理這件事情並沒有什麼魔法,我把每一件事情都當作是做菜,你每天做一道菜,都要想怎麽讓它再更快、更好、更順,慢慢解決問題,找到方法。所有的創意源自「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根本,是維持結構和運作的「平衡」。我的管理重心在於給予大家刺激、壓力、期待,理解每個人的優缺點,確認每個人最擅長的能力,並將所有人放在最適當的角色上。每個人與每件事都精準「落位」,展現協調,展現完美的樣子,如一盤料理味道的美妙平衡,便是我對工作美學的追求。
(摘自《工作美學》,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