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台灣人也能撐起舞台】

 

◎江振誠

 

傳統法式廚房講求階層,主廚有絕對權威,總給人一種凶暴咆哮的印象。這套管理方式,在某些方面是好的,某些方面卻有負面影響,例如造成很多人視廚房是高壓、殘酷的煉獄。

 

其實嚴格、凶悍的大廚可以說是法國料理的常態,像高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這樣戲劇性的大廚更不足為奇。主廚發脾氣沒有一定好或壞,在快節奏和高壓的廚房中,要維持談笑風生是不切實際的奢談,狀況一多、出錯頻頻時,我也不一定克制得了脾氣,但我覺得這未必是壞事。因為當一個人會有憤怒、焦慮、緊張,代表他很在乎這件事情,所以任何一位大廚在自己的廚房有種種反應或是情緒表現,很正常,況且愈是傑出的廚師,愈是在乎自己的作品及微小的細節。

 

我在法國感官花園餐廳工作的第五年,成為這家三星餐廳的主廚,但我沒有法國藍帶學校的基礎,也沒有顯赫的資歷,尤其我是亞洲人,仍讓有些人心生不平。我晉升主廚之際,餐廳依然每天訂位全滿,廚房非常忙碌,同梯的還有其他三位法國人,像是串通好似的故意把節奏拖得很慢,想讓我出糗。身為廚房的領隊,我氣歸氣,仍要把工作做好。

 

有一天,眼見餐廳又將迎來一場忙碌的硬仗,同樣的惡意杯葛似乎又要重演,於是我當著他們三個人的面說:「今天你們三個人站在那裡,看我一個人表演就好了。」反正他們站著不必動,我也不需要他們,整個晚上就由我一個人來,I show you what I can do。

 

最後,我不知道用了怎樣冷靜的心和三頭六臂的能耐,整個晚上我自己一個人出完所有的菜,老闆走過來問我:「他們三個人怎麼沒事做啊?」我回答說:「我們廚房似乎不需要這麼多人。」隔天,所有成員都乖乖入列,折服了,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在那樣極端的狀況下,我不得不用霹靂手段樹立領導威信。

 

沒有人教我如何帶團隊,這些非典型的管理技巧其實都是我從料理得到的啟發。

 

不只是在帶領團隊時要能兼容並蓄、廣納各種意見,很多時候,會看到有人鼓吹國外的人才比較厲害,比台灣人更國際、更會溝通、更有紀律,或更有野心。這些的確都是他們的優點,但不代表台灣人就比較差,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成長的年輕人也有屬於他們獨特的觀點與想法。這也是走過世界,回到台灣之後,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沒有哪一個國籍的人特別優越,你不需要羨慕別人,不管你是哪一個地方出身,只要每天把自己最好的那一面表現出來,就能成就最好的結果。

 

(摘自《工作美學》,天下文化出版)

發布日期:2025-06-20 11:07:59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