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臉書、IG成詐騙溫床】
◎文/張方瑄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近兩年,埃德加.古茲曼常常接到投訴電話,這些顧客說他們透過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廣告向他下單,但付了錢後卻遲遲沒拿到貨。然而這些消費者打給古茲曼也只能得到一個殘酷的真相:你們被騙了。
消費者看到的網路廣告甚至不是古茲曼刊登的。古茲曼表示,「我們公司根本沒有在網路上銷售。」這些詐騙甚至害他的公司收到負評,「我們一直向Meta檢舉這些假帳號,但最後也都沒下文。」2024年,古茲曼在Meta廣告資料庫發現,一年來,至少有超過4,400則廣告使用他倉庫的地址,但他自己只刊登過15則廣告,詐騙帳號來自中國、斯里蘭卡、越南與菲律賓。
🟥 多達70%廣告涉詐騙 🟥
古茲曼的遭遇並不是個案。近幾個月,有不少帳號使用慈祥奶奶的照片當頭像,並在社群上投放廣告,聲稱透過一個外部網站,只要付9.99美元的運費就能拿到商品,但只要在網站上輸入信用卡資訊,就會被收取一連串費用,最終要支付數百美元。
另外,儘管Meta禁止交易活體動物,但寵物交易仍是最常見的詐騙之一。近日,搜尋「幼犬」會跑出數千計廣告,其中大多數廣告未提及與知名犬舍或救援機構有關聯。
據監管機構、銀行及《華爾街日報》取得的文件,Meta已逐漸成為網路詐騙的大平台,連Meta的二手交易平台Marketplace也成為詐騙的溫床。以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為例,2023至2024年間,該行Zelle轉帳系統上有近半的詐騙案件來自Meta。2022年Meta內部報告也顯示,平台上新增的廣告有多達70%涉嫌詐騙、違禁品等。
「如果他們的收入就來自詐騙,那他們還有什麼動力保護人們?」58歲的藝術家兼珠寶商約翰遜問道。「感覺就像Meta在幫助詐騙犯。」
Meta執行長祖克伯近期削減了平台對假訊息、仇恨言論等內容的審查,引發兩極反應。但Meta在處理詐騙上的長期無作為卻很少有人關注。
前美國檢察官艾琳韋斯特表示,Meta的鬆散助長了東南亞國際詐騙的專業化。
曾研究詐騙行業的她指出,這些詐騙組織影響了數十萬人,許多人被社群媒體上的假徵才廣告誘騙,再被拐賣到東南亞,被迫在如監獄般的設施內工作,並遭受虐待與威脅。
🟥 Meta放任詐騙猖獗?🟥
在加密貨幣、生成式AI與東南亞海外犯罪集團興起的助攻下,社群詐騙變得愈來愈猖獗。Meta現任與前員工指出,Meta對廣告投放客戶的容忍度極高,這些客戶在2024年為Meta創下超過1,600億美元、成長22%的廣告營收,所以即使某些用戶有詐騙紀錄,Meta也不會將其移除。
Meta曾在美國聯邦法院辯稱,自己無須對平台詐騙負法律責任。
「對詐騙內容的監控政策執行不力,不能構成法律責任」,並強調他們「並沒有對用戶承擔處理詐騙的義務。」Meta發言人補充,這番法律論述只是立場說明,不該被解讀為公司不重視此事。
根據知情人士說法,摩根大通已多次向Meta表達對其詐騙管理的擔憂。Meta發言人表示,公司正努力解決這波既嚴重又複雜的「詐騙疫情」。他補充,Meta正在測試人臉辨識技術,並增加用戶警示,也與銀行及科技公司合作,因為詐騙「牽涉到多個產業與整個社會」。
(114/6/2工商時報)
(攝影/張堂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