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立法院成唯一戰場 人民與朝野的鬱卒】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
自二〇二四年五月賴清德總統就任以來,立法院幾乎是台灣政壇「唯一」的新聞點。藍白合之後成為立法院多數,透過頗為霸道的修法立法,壓制行政權與司法權。民進黨雖然在釋憲案扳回一城,但「戰場」始終陷在立法院。
台灣人民應該會感慨:政治一定要搞成這樣嗎?沒有別的做法了嗎?我個人不認為如此,解析如下。
一、執政者擁有行政權,即使沒有立法權的配合,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一九九四年陳水扁任台北市長的時候,也是朝小野大,民進黨在市議會的席次僅有30.1%,但是阿扁還是做得虎虎生風,例如改善行政效率、解放威權空間等。
相對而言,現在的執政黨在立法院席位比例更多,行政權的範圍也更大,但是行政院卻施展有限,完全被立法院牽著鼻子走,凸顯出行政院缺乏執政想像,施政創意明顯不足。
二、府院想要透過釋憲來制衡藍白,能夠切入的議題終究有限。
先不論釋憲決議的人數問題,一項立法要構成「違憲」要件,條件非常的嚴苛。
法律專家告訴我,法案就算不合理,與「違憲」還是有不小的距離。如果將來某些政黨再推一些「討好選民」的社會福利法案,即使有立法瑕疵,憲法法庭也難以插手。
三、大多數人民,大概難以判斷立法的邏輯與品質、預算刪減的合理性。
他們看到的,就只是「朝野在立法院混戰」,誰是誰非分不太淸楚。但是,政治終究要「回歸人民的感情」,而最能夠影響人民感情的,卻未必是政治議題。
例如,巴氏量表如何改得合理、學習歷程檔案如何修正、高科技廠商人才招募不足怎麼處理、年輕人居住問題的解決方案為何、世代不正義要如何舒緩等。
這些方案解決得好,人民就會站在「幫他們解決問題」的那一邊。有非政治性議題進場,立法院的混戰就不再是唯一焦點。簡言之,正因為實質議題荒廢,才使得立法的技術面成為唯一戰場。
四、如果政黨能夠在實質議題上多得分,他們也更容易取得人民的好感。
由於人民對立法院的紛爭不容易判斷是非,這個時候「好感」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人民對一方的好感強,就會覺得「另一方是來亂的」。即便立法院成為唯一戰場,勝負關鍵往往還是繫於人民的感受。
對於政黨而言,他們最大的武器不是「在立法院廢掉對手的武功」,而是「用論述廢掉對手的民意支持」。
五、除了國內藍綠白混戰,台灣還有更迫切的問題要面對:台灣與美國及中國的關係。
美國總統川普的不可預測性極大、中國政府謀台佈局趨緊、美國也有幾位對台灣頗不友善的官員。這些事情的處理,都既有難度也有急迫性,但是台灣似乎是好整以暇。
我們的財經首長涉外發言愚蠢到令人驚訝,經常講些完全沒有外交概念的笨話;我們觀禮川普就職的政府高官唯一的成績是「距離川普只有25公尺」;我們的財經首長談到台灣要吸引外國人才,居然在「經發會」顧問會議上說「台灣女性要加油」⋯⋯。
這些,都反映出檯面上的政治首長既缺基本常識,也缺危機意識。這些人根本不知道台灣的外在處境。以上事例,都是在消耗台灣的能量,令人憂心。
賴總統就職已經兩百六十天了。雖然府、院民調數字並不差,但是許多人都認為,其背後原因大概是藍白在立法院霸道行使立法權,激發的人民反感多於肯定,而不是因為行政院做好、做對了什麼。
(摘自天下雜誌8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