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中華文化圈,應該與西方攜手合作】

 

◎中研院院士、唐獎得主/許倬雲

 

「現代」二字,正如艾森斯塔德(Shmuel Noah Eisenstadt)在朋友之間經常討論的──「現代」應當是「多樣性」(Multi-Modernities)的,而且有選擇的。

 

我建議:「中國文化圈」這一名詞,不應當只限於歷史上大陸的中國所曾經走過的途徑,而應當包括至少海洋方面中國人帶去的中國文化,與其他當地族群文化共同締造的另一「海洋中華」。

 

如此「海洋中華」一詞,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共同締造,而由華人佔據相當成分的「新世界」。數百年來,他們繼承中國,而又接受西方,居然走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在這個新出現的「海洋中華」,其實包含了相當多在今日中國大陸已被遺忘的傳統因素;而他們又將殖民主人留下的西方文化,進行了許多重大的修改。

 

除了上述那一「海洋中華」以外,隔著一衣帶水的台灣海峽,又存在另一片中華天地,我的第二故鄉。

 

台灣經歷一百多年來離散分合的歷程,也是一個規模雖小、過程卻更為複雜的「海洋中華」,摻入大陸的中國。

 

台灣經驗,有其獨特之處。華南人民的移殖,對原居民的文化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甲午割台以後,那一個東西文化合流的日本,有其獨立的特色;但是整體而言,以其殖民主的立場,將中西混合的「和風」,大幅度地沖淡了本有的中國文化基礎,也相當程度地將西洋文化的影響,移植於台灣。

 

二戰以後,國民政府遷台,接著兩岸分治七十餘年,今日猶未統一。這一段時期,兩岸各自尋找自己發展的途徑,走出了兩種相當類似而又不同的模式。

 

其中的差異或改變,都值得整個中華世界,作為一個重要的「對比相」。

 

尤其必須注意者:則是民間文化的層次,而非高層的高文典冊。所謂民間文化,應當至少包含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自身成就的盼望、人對情緒的抒發方式等等。

 

上述三個「中華」──大陸,以及海洋上的一大一小,彼此之間構成了一個「對比組」。

 

於是,漢學研究的意義,就不只是回顧大陸中國的過去,感慨或讚嘆;而應該從這些比較之中,找出東、西方互相適應、彼此學習,以至於走向世界大同的新境界。

 

我以如此檢討。如此「大問號」,乃是我數十年來,不斷思索、追尋的終身志業。

 

最近的一本著作《經緯華夏》,其英文版書名就是王德威教授為我擬定:「重新定位中國」(Reorienting China)。這一書名,也就不過是反映我終身在史學界摸索的,最後一段自我檢討的立場。

 

我祝願:西方與東方的合作,終於為世界走出一番新的前途。

 

(圖、文摘自天下雜誌第812期)

發布日期:2024-12-31 14:45:25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