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圳溝歲月】
◎林仁昱
在異鄉的日子,我忘不了圳溝,那曾經垂柳隨碧波,野花伴石橋的圳溝。
世居宜蘭市的人,都應該知道圳溝,有人說他是「護城河」。據說,早在那個墾拓的年代,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下令以「九芎樹」,環植成「五圍城」時,她就已從西方的田野,流經城下,再往東方的另一片良田奔去。而隨著聚落的擴張,她的「流域」,終於成了宜蘭城的「心臟」。
我是一個在圳溝附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趁大人不注意,跑到圳溝邊玩,是要挨罵的。可是,一想起成排低著頭的柳樹,溝邊的野花,還有那浸在溝中的水草,就顧不得那麽多了。在那個還沒有資格穿圍兜兜上幼稚園的年紀。有一天,祖父發現他的寶貝長孫失蹤了,從午後找到黃昏,才終於在圳溝邊找回一個泥娃娃。
圳溝的水是清澈的,不論早晨或黃昏,總會有婦女在溝邊洗衣洗菜。當時緊臨著圳溝邊的舊城東路,有一家出租宴會餐具、餐桌布的店。我總愛駐足那兒,見店工將一件又一件大紅的餐桌布,洗好了,晾起來。當微風輕吹,斜陽照來,餐桌布所形成的「紅浪」,就倒映在溝水上,「景色」非常迷人。
圳溝邊的中山國小,是目前全國唯一只收男生的小學,她是我的母校。而隔著一道矮牆,就是只收女生的女子國小,至於「上游」的光復國小,是男女兼收的。由於同樣依著圳溝,三個學校的孩子,也免不了有許多交流的機會。「中山小泰山,女子衛生紙,光復吃『肉脯』(用台語唸)⋯⋯。」這是流傳在中山校園裡,一首國、台語交雜出「韻味」的「童謠」。學長教學弟,一屆傳一屆,尤其是遇到那些唸「女子」的,要唱大聲一點。
圳溝是曾經這樣親密地,伴著我的童年。可是,有一天,一個鮮麗的牌樓,在光復路的橋頭樹立:「第二市場臨時集中地」不久,許多工人就依著柳樹,架起了成排的攤棚。原來,南館市場要改建為五層樓的「現代化市場」,市公所決定將市場的商家暫時遷到溝邊。不過,我並沒有因為失去了「遊樂區領土」而傷心,反而經常吵著姑姑帶我去「巡視」──那依著序號,進駐攤棚的商家。
兩年後,新市場落成,攤棚也拆了。我才感覺到還給我們的,居然不再是一條清澈的圳溝。溝邊的路面,似乎蓋著一層永遠洗不去的油漬,而柳樹好像老得背更駝,頭更低,當然伴溝而生的野花,早已失去了芳蹤。黃昏時,仍偶爾見著散步的老伯,和推著車叫賣的小販,卻再也不見洗衣的婦女。至於,我們這些「領主」呢?正「成群結隊」地走進溝邊漸漸多起來的「電動玩具場」。
就當住在圳溝邊的人們,已不再那樣緊密依靠她的時候。市公所正計畫著「偉大的工程」──將這條橫過市區的圳溝加蓋,那時我就讀於復興國中。
終於,在我進入宜蘭中學,戴起大盤帽那年,圳溝的「加蓋」工程也完竣了。她,成了一條寬二十餘米的大馬路。許多公車路線立即改到這條「新路」,而溝邊的老屋一棟接一棟地,換成十層樓以上的建築。
回想起二十幾年來圳溝的改變:「從清純到繁華」,這過程之間,有得亦有失,這不正像是人生嗎?
──錄自《知音》宜蘭文化局一九九七
(作者:林昱仁 ─ 一九六九年出生的蘭陽子弟,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圖片/摘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