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看天下

【居家安寧,與親友好好說再見】

 

◎記者/黃淑莉

 

衛福部推動居家安寧多年,但目前選擇住院安寧仍占六、七成左右,居家安寧僅二成;專家建議,家對病患來說是最放鬆、自在場域,可選擇居家安寧,回家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家住雲林二崙廖明清說,八十多歲父親在三、四年前確診肺腺癌轉移骨頭,接受標把治療,一年多後復發轉移腦部、皮膚,家屬跟醫生討論後,最後讓爸爸在家安寧。

 

人生最後階段 是熟悉的環境

 

相較先前有不舒服就送醫急診,回到家父親全身虛脫無力,眉頭揪在一起痛苦樣,在自己拚了一輩子蓋起來的家裡,顯得安心、自在,遇有緊急狀況,隨時可以透過LINE詢問,照護團隊也常來探視,父親等到孫女結婚後安詳在家中過世。

 

王俊凱的父親今年五月血癌過世,雖居家安寧時間很短,但看到父親在家人陪伴下,躺在睡了一輩子的床嚥下最後一口氣,家人與父親互相道愛、道謝、道歉,到最後道別,他很開心選擇讓爸爸在家善終。

 

家屬傳訊息感謝安寧團隊

 

五十多歲黃先生肝病末期選擇居家安寧,在團隊專業照護下,與至愛妻子聽著「愛你一萬年」歌曲,深情互望回憶當年,子女才知道父母甜蜜往事。臨終前護理師幫忙洗頭,舒適地露出久違燦爛又可愛笑容;家屬在黃先生做完「對年」傳訊息感謝團隊,直說父親過世前的笑容成為家人的寶藏。

 

好所宅醫師郭育如表示,家裡對病患來說是最能放鬆、自在的場域。許多人對安寧療護認識不夠,仍認為安寧是放棄治療,不只家屬,也有醫師認為沒有治療到最後一刻都不該放棄,這都是推動居家安寧困境,也因此做了許多無效治療,病患承受更多身心痛苦,也浪費醫療資源。

 

護理師李佩瑜說,回家善終是許多老衰、末期病人的心願,尤其在鄉下,醫療資源不均,家屬又無法負擔看護費用,需有人醫院、家裡兩頭跑,印象最深刻是九十多歲阿嬤,失智失能臥床也無法進食,家人選擇居家安寧,可能在自己熟悉環境,阿嬤一年多後才往生。

 

(摘自2024/10/13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2024-10-25 18:20:22 回列表